浅析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风险管理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3-24
关键词:政府融资平台 银行贷款 风险防范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生的历史背景
地方融资平台在是我国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下才产生的。198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接着国家成立了六大专业的投资公司,各省也随后组建了一大批建设投资公司,这就是融资平台的雏形。在亚洲爆发金融危机后,出于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政策下,各政策性银行依据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利用其地方政府的组织优势,利用地方财政来获得增收、土地收益以及其他收益作为还款的来源,用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贷款都来自于向融资平台发放。
1998 年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开始形成融资平台的雏形。此后由于国家开发银行软贷款资金的推动背景下,重庆摸索出的国有投资模式最为知名。但是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于2008 年下半年才开始真正繁荣始,尤其是在2009 年3 月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的《指导意见》之后,各级地方政府组建新型融资平台的热情也达到空前高涨。
银监会等部门为了进一步的摸清各地方融资平台的规模,对此作出了一系列调查,并建议通过提高融资贷款的拨备率来应对不良贷款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据银监会2010年8月末的统计数据显示,甘肃、黑龙江、海南、重庆和北京为上报数据全覆盖比例较高的省市,分别达到99.7%、99.5%、91%、87.2%和71.3%。而江苏、广东以及全覆盖比例较低的上海这次也成为抽查对象,其原因就是平台贷款的余额较多。但是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的窗口在如此高的拨备率上不断在扩大,监管层在如何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方面显然没有满意。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听取了地方调查组的报告之后说,“平台贷款有8万亿啊,出了问题不得了,你们的工作要做实做好。”从这个角度来看,,就连银监会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真实状况也被虚假信息所困扰,无法得到真实的数据,也就谈不上根据其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2008 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市场的冲击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了完成四万亿元刺激内需的方案,地方政府要自力更生筹集一定量的中长期资金以达到弥补巨大的配套建设资金缺口,还要不影响政府正常的运转,以配合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因此,组建地方的政府融资平台,以及发掘新的融资渠道,来满足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理应成为地方政府的必然选择。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分析
地方财政的代偿性风险主要表现在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依据清查结果显示,第一类能够依靠项目现金流偿还本息的融资平台贷款规模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4%;第二类是第一还款来源不足,必须依靠第二还款来源覆盖本息的贷款,占比约50%,有4万亿元左右;第三类贷款项目则是借款主体不合规,财政担保不合规,或本期偿还有严重风险,例如贷款挪用及贷款做资本金,占比约26%。有专家称,对于第三类的问题平台贷款,去年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及其债务急速增加,还有部分的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资本金非常少,但是杠杆率非常高,大部分的资金被用在了自偿能力较低的基础设施及其他的公共建设项目上,给地方上留下了隐性赤字和债务的负担,构成了财政结构性风险。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11年的2月16日的亚布力年会上与新浪财经的独家对话时称,今年的银监会将严控系统性的风险,其重点在于加强对此前政策的监督及执行,其认为房地产风险主要体现在地方融资平台上。这些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多以土地等进行抵押(即土地储备贷款),而其中大多数涉及了城投公司等的国营公司。
在事实上,在贷款的拨备率不断上调的同时,地方融资平台的还贷款能力其实并没有提高,而且还明显不足。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上半年末,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7.66万亿元规模中,能够依靠项目现金流偿还本息的约1.8万亿元,占24%;还款的来源不足,必须依靠其第二还款来源覆盖本息的贷款约4万亿元,占50%;项目的借款主体不合规,并且财政担保也不合规,或者本期偿还有一定风险,例如贷款做资本及金贷款挪用,近2万亿元,占比约26%。而银监会同期公布的整个银行业的拨备款约在1.3万亿元,而2009年银行业税后利润也不过6684亿元。
上一篇:货币制度回归金本位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