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货币供应“隐性”渠道及效应的分析
摘要:一般认为,我国主要通过信贷和净国外资产渠道形成货币供应,相关的研究硕果累累。本文对其他潜在的、容易被忽视的货币供应渠道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通过其他金融性公司渠道、财政收支渠道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渠道形成货币供应的机理。研究表明,通过这些渠道所形成的货币供应,尽管目前规模还不显著,作用还比较隐性,但随着我国金融结构的调整与金融创新发展,信贷与净国外资产渠道之外的其他渠道所形成的货币供应将日益显著。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应该对我国货币供应统计进行修订,将其他金融性公司在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存款、存放在商业银行的地方财政预算外存款、签发但未兑付的银行承兑汇票、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等纳入到广义货币的统计,以加强对这些潜在货币供应的监测分析。
关键词:货币供应;其他金融性公司;表外业务;国际收支
一、研究背景
传统的货币供应理论认为,货币来自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对基础货币的调控是货币供应的源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创造了存款货币[1]。因此,银行(对非金融部门)信贷是货币供应的一条重要渠道。近十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的持续、大额顺差使中国人民银行被迫投放大量基础货币,导致货币供应的“超发”。对此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如宁咏和孙伯银分别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从外部经济层面说明我国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2-3];黄瑞玲和黄忠平认为,我国近年持续出现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使储备资产被迫大幅增加[4];杨丽在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巨额的双顺差,促使以外汇占款形式供应的货币量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过度依赖于外汇占款的形式削弱了中国人民银行相机选择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5]。因此,国际收支不平衡所带来的净国外资产也是当前我国货币供应的另一条重要渠道。
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和净国外资产渠道形成的货币供应是我国货币供应的主要渠道,截至2010年11月末,这两条渠道对广义货币供应的贡献度约为73%和31%①。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货币供应的渠道,或者说是否存在一些规模还不大、效应还不显著的“隐性”货币供应?答案是肯定的,除了以上两条货币供应的主渠道外,还有以下“潜在”的、容易被“遗忘”的货币供应渠道:从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的表内看,存款性公司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净债权和存款性公司对政府的净债权与货币供应量构成对偶关系,两者的增减变化都将形成货币供应的投放或回收;从资产负债表的表外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和发展能够改变资金的流向和结构,对主体的货币供应造成影响。可将这三条货币供应渠道分别称为其他金融公司渠道、财政收支渠道、表外业务渠道。对这些“隐性”货币供应渠道进行探讨,既能保证对货币供应研究的全面性,也体现了研究的前瞻性,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货币供应的其他金融公司渠道
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净债权是存款性公司概览的资产项目,它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对其他金融公司的净债权和其他存款性公司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净债权。从存款性公司概览的平衡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债权增加,货币供应增加,因此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净债权也是货币供应形成的渠道。
(一)中国人民银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净债权
人民银行对其他金融公司的净债权是人民银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债权减去人民银行对其的负债的差额。其中,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债权是人民银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发放的贷款、办理的再贴现以及持有的其他金融性公司发行的债券等;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负债是其他金融性公司为了缴存准备金,或用于清算结算、同业往来而存放于中央银行的存款,以及其他金融性公司购买持有的人民银行票据①。截至2010年11月末,人民银行的其他金融性公司存款余额855.53亿元,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债权约1.14万亿元,人民银行对其他金融公司的净债权约1.05万亿元,约占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的1.5%②。
从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看,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净债权与作为人民银行负债项目的储备货币形成对偶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净债权增加,基础货币相应增加,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货币供应量倍数扩张;反之,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净债权减少,基础货币相应减少,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货币供应量倍数收缩。其具体创造机制是: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净债权增加,人民银行资金净流入其他金融性公司,使它们的可用资金增加,这些新增资金或通过其金融业务的开展注入到社会公众手中,使企业或家庭的存款增加,从而供应新增货币;或通过同业往来注入到商业银行体系,提高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增强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从而也将形成新增的货币供应。当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净债权减少,其他金融性公司的资金净流入人民银行,其可用资金减少,或导致其注入社会公众手中的货币减少,从而货币供应减少;或导致其他金融企业通过同业往来吸纳资金,商业银行体系的超额储备减少,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受到制约,从而减少货币供应。
(二)其它存款性公司对其它金融性公司的净债权
其他存款性公司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净债权是其他存款性公司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债权与债务的差额。其他存款性公司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债权主要体现在其他金融性公司通过同业拆借、回购等方式向其他存款性公司融入资金;其他存款性公司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债务则主要是其他金融性公司在其他存款性公司中的存款。截至2010年11月末,其他存款性公司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债权约为1.80万亿元,负债约为4.76万亿元,净债权约为-2.96万亿元,即其他存款性公司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债权小于对其的债务③。因此,其他金融性公司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资金净存款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提高了其派生存款货币的能力。在这方面,它与非金融公司在银行的存款并无本质差别,因此这部分存款也构成了货币供应。
综上所述,人民银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净债权相当于基础货币的投放,其他金融性公司在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净存款也构成了货币供应的一部分。因此,通过其他金融性公司资产负债的变化也形成了货币供应。
三、货币供应的财政收支渠道
货币供应的财政收支渠道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能够体现在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政府存款”和“对政府债权”。前者是由于人民银行履行经理国库职能,各级政府在人民银行财政专用账户上的财政性存款;后者是人民银行为实施货币调控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购买并持有的中央政府债券。二是不体现在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地方政府预算外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