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金融危机下过量货币投放的影响和调控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皓 时间:2013-03-24
 第一,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从而减少人民币的“外汇占款发行”。“解铃还需系铃人”。正是因为流动性过剩主要是由于国际收支失衡而引起的,所以调控流动性过剩的最根本方法,是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如何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一是调整国际贸易政策,减少出口而扩大进口,其中包括调整出口政策,不能搞过度的出口退税政策,而且对那些高消耗资源和高污染的产品不仅不再搞出口退税,而且还要提高出口关税,通过减少出口而解决国际贸易失衡,以及它引发的国际收支失衡;同时要调整进口政策,鼓励进口,尤其是对那些有技术含量的装备制造品及能源和原材料,要给予更为优惠的各类政策,通过扩大进口而减少国际收支失衡。二是调整外资政策,不能盲目强调引进外资,而是有选择地引进外资,主要是引进有技术含量和品牌效应的外资,因而我们必须取消不符合公平原则的过度的外资优惠政策,按照国民待遇原则而引进真正对中国经济有推动作用的外资。当然,无论是调整国际贸易政策还是外资政策,都有一个“时滞效应”问题,也就是它们不可能马上对解决国际收支失衡起到作用,出口和外资进入的惯性作用实际上是很大的。而且,出口和外资进入的背后都是就业,也就是为我国提供了就业机会,因而我们减少出口和减少外资引进,必然会增加我国就业的压力,我们对此的承受能力有多大?当然,我们可以通过扩大国内市场而缓解这种压力,但问题是内需的扩大也需要时间和政策的调整。因此,仅靠减少进口和减少外资引进,也就是仅靠解决国际收支失衡,在短时期内还难以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还需要别的方式的配套。 
  第二,将外汇花掉,从而解决因为国际收支失衡而引起的“人民币外汇占款”太大的问题。大家知道,外汇量增长本身不会引发流动性过剩问题,只有外汇量增大并引起“人民币外汇占款”发行太大时,才会引起流动性过剩问题,因此,我们如果将因为国际收支失衡所引起的外汇花掉,而不让央行因此而多发行人民币的话,那么国际收支失衡所引发的外汇过多,就不会引发流动性过剩问题。但是,外汇要花掉,必须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所有花外汇的主体,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府机构或者企业,都要用人民币去购买外汇;另一个是外汇必须花在国外,国内不可能花掉外汇。而要实现这两个前提条件,就必须实行自由的外汇政策,没有自由的外汇政策,外汇是不可能花掉的。但问题是我国目前不可能实行自由的外汇政策,尤其是在全世界都认为人民币要升值的条件下,如果实行自由的外汇政策,必然会引发人民币的过快升值,我国无论央行,还是企业,实际上都承受不了人民币的过快升值。我们既要将外汇花掉,而又不能实行自由的外汇政策,我们应如何办?可选择的方式有:一是组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通过该公司将外汇花掉,从而减少外汇的人民币占款发行;二是选择某些特定区域,例如天津滨海新区,可以给这些特定地区一定的离岸业务权力,也就是在这些地区内放开外汇自由流动,从而将外汇花掉,减少央行人民币外汇占款的压力。但是,这些将外汇花掉,从而减少央行外汇占款压力的方式,其作用也是有限的,仅靠它也不能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第三,股市扩容,通过股市扩容而抑制流动性过剩有可能引发的经济泡沫。如前所述,我国目前因为国际收支失衡所引发的流动性过剩,主要反映在股价上,也就是大量多发行的货币都冲向股市,引起了股价的快速上涨。对此,我们唯一选择是股市扩容,通过股市扩容而抑制股价的过快上涨。对于股市扩容的效应,我们在上述已作了分析,我们应该推动股市扩容。但问题是,股市扩容的幅度并不是我们能主观决定的,不是我们想扩容多少,就是多少,因为对于企业上市,资本市场有严格的准入条件,只有符合条件,企业才以能上市,我们才能实现股市扩容的目的。目前我国企业中符合资本市场准入条件的,还达不到我们通过股市扩容而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数量,因而虽然我们通过让在海外已上市的国有控股企业再回到国内上市的方式,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总体还够。因此,仅靠股市扩容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需要有别的方式的配合。 
  第四,宏观调控,通过宏观调控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这是国际上惯用的方式,我们当然必须重视。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扩大公开市场业务中的央行票据出售、提高利率等方式,有效抑制流动性过剩。这些方式我们目前都已尝试过,但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有人认为主要是我们所选择的方式的调控力度不够,例如加息的力度就不够。确实有这方面的问题。但我认为可能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央行加强对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调控的同时,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国际收支失衡还在继续,甚至有更加严重的趋向,因此,一方面是央行在调控流动性过剩,而另一方面,形成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却没有被解决而在继续存在,甚至加强,因而流动性没有因为宏观调控而减缓。由此可见,仅靠宏观调控是不能根除目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的,需要有各方措施的综合使用。 
  总之,单靠上述的四类办法中的任何一个办法,都是不能解决目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我们需要上述四种方式的有效配合。因此,目前的关键,是从上述四个方面入手,实现它们之间的有效配合。当然,这需要央行、财政商务部等相关机构的有效协调。否则,我们很难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参考文献: 
  [1]夏德仁,李念斋.货币银行学(第二版).中国金融出版社. 
  [2]李海涛,赵锴.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两难选择.经济纵横,2007.4.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