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重庆公租房模式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莉莉 时间:2013-03-25

  3、推进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住房体系。大量的低收入群体买不起房,虽然政府也提供了廉租房等五种保障体系来弥补体制的空缺,但是廉租房保障的是低收入家庭,经济适用房制度不完善,而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有阶段性,这样新生代就业人员和暂时买不起住房又不能纳入廉租住房保障的“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问题就凸显了出来。大量建设公租房,使重庆市形成了城市住房供应“双轨制”:30%~40%的中等偏下收入群体,由政府提供的公租房和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的安置房予以保障;60%~70%的中高收入群体由市场提供的商品房解决,逐步实现住房保障全覆盖。
  4、成为政府调控房价的“稳定器”,调控房市供求的“缓冲器”。公共租赁房进入市场,增大了供应量,对投资性、投机性购房将形成遏制,可以直接牵制房价走高,起到长期稳控房价的功效。据经济学家测算,一个地区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每增加5%,当地房价就会下降3%~4%,重庆的保障性住房若能够达到总建房面积的30%,那么房价相应会下降20%以上。对年轻人群体,又会较好地缓解资金积累与购房压力之间的矛盾,通过一段时间的过渡,形成有效需求,反过来又会促进商品房市场的平稳发展。同时,大量的公租房建设势必带动建筑、钢材、水泥等相关行业市场需求,对刺激消费绝对利好。此外,居民可以拿出以前用于买房的钱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刺激消费。
  5、转变住房观念。传统的住房观念是住房私有化,“重买轻租”,认为有了自己的住房才有了归属感。住房的需求总是处于刚性状态,因而产生大量的炒房现象,社会上也出现大量的“房奴”、“蜗居”现象。现在政府提供大量的公租房,大多数人通过公租房解决住房问题,低于市场的租金,没有了巨大的买房压力,忽然发现租房比硬着头皮买房生活得更好,这样就转变了人们传统的“住有所产”的观念。
  6、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近些年来部分城市房价过高,而保障性住房这条“腿”又有点短。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面不到总人口的5%,加上危旧房、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安置房等,也量小面窄,只能小范围“救急”,尚难大面积“保障”。特别是“夹心层”,既买不起商品房,也享受不到保障性住房,处在住房体系空白区,因而发展公租房是必然的趋势。
  三、结论
  公租房是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的重要方式,同时可以抑制投机,推动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公租房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提高到政策层面。重庆公租房开辟了中国住房供给的新路径,提供了公租房管理的新经验,为人人住有所居带来希望。

  主要参考文献:
  [1]高福生.公租房的“重庆样本”[J].新西部,2010.5.
  [2]魏雅华.公租房是破解地产困局的金钥匙[J].金融经济(市场版),2010.7.
  [3]车春鹂,高汝熹.从经济适用房到公共廉租房[J].改革,2010.3.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