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德军 时间:2013-03-25
        3. 各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
  我国各地针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出了一些重要举措。一是注重政府主导,突出政策扶持。各地先后出台了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专项规划。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在全国率先出台, 围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实施209个项目,力争年度投资达到700亿元左右。武汉市出台了一批扶持新兴产业的优惠政策,各部门用于产业发展的基金统筹60%投向新兴产业。二是注重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各地在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有效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市场资源,调动企业家、专家的积极性。江苏省重点选择了专用芯片、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生物质能、轨道交通、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设立一批重大专项,加强产业发展关键环节的技术突破,着力推动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宁波市政府投资10多亿元,引进中科院有关研究人员,建立新材料研究所。三是注重配套服务,提供优质发展环境。围绕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各地不断完善配套服务,加快构建公共创新平台体系。安徽省将建设国家(芜湖)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检验中心,为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科技创新提供支撑。深圳市建设高新技术公共技术平台,由政府、企业、高校、行业组织等多元主体投入,采取市场化运作,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中小企业,研究开发产业共性与关键性技术。四是注重开放合作,引进高端人才。各地探索以开放合作的模式,在重点学科、重大专项、高新技术领域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无锡市将在海外设立10个引才工作站,地点集中在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留学人员和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地,把引才重点定位在传感网、新能源、集成电路设计等新兴产业领域。
  
  四、长沙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和要素成本上升的不断加剧,长沙仅仅依靠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等产业的独立支撑,将难以满足下阶段经济高速增长的要求。因此,长沙应审时度势,选择若干个最具自身优势和市场空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替代传统产业主导的新格局。
  1. 建立政策支撑体系,加大扶持力度
  尽快完善产业、财税、金融、土地、投资等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目录,政府投资工程以及其他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重大装备和产品的项目,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采购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目录中的产品和服务。整合科技、技改等各类支持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专项资金,制定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中间试验、平台建设、示范工程、风险投入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建立和完善重点产业“一站式服务”制度。
  2. 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促进集群发展
  综合考虑长沙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空间上合理布局,逐步形成长沙经开区、高新区两个国家级园区,以及金洲大道沿线产业带、长浏高速沿线产业带、湘江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的“两区三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向东以长沙经开区为核心,协同浏阳生物医药园、隆平高科技园、浏阳现代制造园联动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向西以长沙高新区、宁乡经开区为重点发展新材料、新IT、文化创意产业;向南协调环保科技产业园、天心环保工业园,重点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向北延伸金霞经济开发区、望城科技工业园,重点发展物联网、航空航天产业。
  3. 强化资金支持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
  加强政府投资引导,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企业及各类社会组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投融资中的主体作用,构建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一是引进战略投资者、金融机构等设立约100亿元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二是尽快设立创业投资、科技投资、风险投资等引导基金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及再担保基金,支持科技型企业进行研发、中试和产业化。三是支持和推动实力强、成长性好的30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或境外上市融资。四是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信贷品种、改进融资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产业化项目、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4. 搭建系列培育平台,优化投资环境
  一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组建产业技术联盟,支持联盟成员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支持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产学研创新基地,加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的建设,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管理评价体系,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尽快形成支撑和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官产学研金用”体系。二是搭建项目建设平台。加快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库,科学谋划一批符合长沙产业发展趋势、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重大项目,争取一批新兴产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的产业规划。每年选择20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对投资在10亿元或者达产后年产值在20亿元以上项目,建立快速审批通道,并给予优先供地、土地出让金分期支付、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贴息、地方税收留成返还等优惠政策。三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整合资源,依托园区、基地、重点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一批以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工程(重点)实验室,以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和工程化验证为主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新产品、新工艺研发为主的企业技术中心,与国际领先技术接轨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为企业提供公共技术平台和产业化服务平台。四是搭建人才支撑平台。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加强公共培训基地建设和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建设。大力实施引进人才创业工程,力争5年内引进200名高端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高级金融人才及精英团队。五是搭建企业培育平台。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在重大项目、创新平台、人才培养、技术标准试点等方面,加大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培育100家拥有核心技术、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新兴企业,培育50家具有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品牌的创新领头企业,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昌林.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宏观经济管理,2010(11):21-23.
  [2] 陈文锋,刘薇.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对策[J]. 经济纵横,2010(9):63-66.
  [3] 朱瑞博.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 改革,2010(3):19-28.
  [4] 万钢. 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 求是,2010(1):28-30.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