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之法定准备金率的有效程度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一 时间:2013-03-25
  现在假定银行B不合作,但对于银行A来讲,事件已经发生,即相关成本已经付出,如果也选择不合作,就会产生新的对任意一家银行来说都是额外的成本,考虑到经济决策中沉没成本的概念,银行A最好的选择还是合作。
  分析同样适用于B。我们就得出了唯一的纳什均衡(10,10)即(合作,合作)。
  所以,结论就是:单个银行的政策对抗行为也是最优的战略。个人理性和团体理性在我们的模型中方向是一致的。这样的一致性,正如我们所分析的那样,会导致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政策失效。
  (三)公众的角度
  上文已经指出,公众如果用现金支付银行收缩的信贷,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设社会的财富贮藏只有现金和存款两种形式。引入公众的无差异曲线,即代表公众持有现金和存款的偏好程度。
  如图所示。纵轴代表公众财富全部以现金方式持有,产生的货币供应量OM(纵轴截距);横轴代表社会公众财富全部以存款方式持有,产生的货币供应量ON(横轴截距),由于存款会产生多倍扩张,所以ON=OM/rD>>OM,则MN为预算约束线。当银行信贷收缩时,公众如果以现金支付,约束线变为M‘N(MM‘=△R);以银行存款支付,约束线变为MN’(NN‘=△R/rD)。设公众初始的无差异曲线为U0,与MN相交于A点。
  B点为无差异曲线U1与公众以现金支付银行收缩的信贷所形成的约束线M‘N的交点;C为无差异曲线U2与公众以银行存款支付银行收缩的信贷所形成的约束线MN’的交点。显然,U0>U1>U2,即公众会偏好以现金支付,从而使央行政策效果减弱。
  但如果公众初始的无差异曲线为U0‘,同样的分析可得,公众偏好于以银行存款支付,因为U0’>U1‘>U2’,则央行的政策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所以,从公众的角度来看,要使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政策无效,取决于公众初始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即公众持有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偏好。若初始无差异曲线为U0,也即公众持有存款的偏好大于现金,则银行进行信贷收缩时,公众更可能以现金支付,使央行的政策不像预料的那么有效。
  (四)中央银行的对策:实例
  无论各国的中央银行出于何种考虑,当然本文的观点是基于法定准备金率无效的动因,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降低或者取消了它们的法定准备金率[2]。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分别于1990年12月和1992年4月取消了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并将可签发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从12%降低到10%。加拿大1992年4月生效的金融市场法规,取消了所有2年以上限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瑞士、新西兰、澳大利亚的中央银行已经完全取消了法定准备金。

  参考文献:
  [1]陈雨露.现代金融理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45.
  [2]刘锡良,戴根有.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234-235.
  [3]清泷信宏,约翰·穆尔.平衡表的传染效应[J].比较:第2辑,北京:中信实业出版社,2002:84.
  [4][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2.
  [6]姚长辉.货币银行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