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融公共性对农村社会运行的支撑性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4-17

    应该说,当前的社会环境已经为金融支持农村公共性建设提供了平台,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位于农村且为农村建设服务的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已不是少数,尤其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供给的主力,已成为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但客观地说,农村信用社的公共性作用发挥并不明显,从而使得农村的民间金融开始活跃,如私人钱庄、合作基金会、典当行等,“它们利用信息资源优势,依地缘、人缘网络,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品质等状况比较容易掌握,从而降低了信息成本,减少了一些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取代了一些本来应该由正规金融机构承担的公共性建设产品的职能。由于对民间金融难以实现全方位的监管,从而也产生了诸多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金融问题。有鉴于此,金融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性作用,承担起农村公共性发展的任务,使其成为推动农村公共社会建设的真正支撑力量。

  三、农村社会发展推动金融公共性进步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改变,使得农村社会的内涵发生了根本变化。正如2004年******总书记强调指出的那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使其对公共产品的消费有了一定基础,从而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也就更加迫切,因为公共产品供给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城乡对立的缩小乃至消除,而只有消除了城乡对立,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全方位统一。“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社会统一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而且一看就知道,这个条件单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

    农村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物质的前提,而物质的丰富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的公共性内涵和外延不是静止的,其随着社会的进步发生着变化,显然农村社会的进步肯定也会影响到金融公共性。虽然前一时期,随着银行的商业市场化,造成县级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削弱,从而制约了农村社会建设的进程,但农村社会的自我修复和发展能力却使其逐步开辟了其它途径,如成立基金合作会、组建村镇银行等,从中获得了一定的资金支持,进而促进了农村社会的进步。这种进步发展到一定时期,仅靠原来的自我金融支持途径已很难进人更高层次发展,必须依赖雄厚金融的扶助,这就要求金融业必须突破固有的公共性思维维度,从农村社会发展的角度来重新规定自身的公共性,使这种公共性能够在国家金融政策的范围内实现与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的祸合,金融的公共性由此也就获得了发展与进步。

    金融自身固然有市场化的特征与要求,但更有一种社会责任,那就是运用自己的公共性来推动社会的平衡运行。金融之所以不愿在农村社会进行一定层面的拓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当是农村经济的滞后。在金融业的视闽内,农村经济的单一性造成其越来越空心化和边缘化,农村的人力资本和资金资本大量回流到了城市,所以,从这一角度而言,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实现农村社会的正常运转就成为引导金融扩大自身公共性的重要途径。而就金融组织而言,要想在农村市场获取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首先必须利用自己规范的公共性推动非金融组织的正规化和规范化,使得农村的金融体系进人健康状态,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正常的经济支持。

  四、小结

    金融的公共性对加快农村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农村社会也为金融公共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虽然有人认为大量农村人口纷纷涌人城市,但客观地说,我国的农村不会消失。目前农村人口进人城市是农村社会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但是,当农村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城市中农村人口的回流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任何时期金融的发展都需要各种空间,固然农村社会空间相比城市社会空间有许多先天性不足,但这种不足恰恰成为金融长足发展的依托,并能够为金融公共性的成长创造诸多城市空间所不具有的条件。如果说现在金融公共性是基于城市社会产生的,那农村社会将使金融的公共性内涵更加丰富,进而完善了金融业的整体发展。

    金融与农村社会的发展体现了整体社会的“公共利益”,这种利益是“私人利益”实现的前提,因为私人利益的实现需要借助于社会提供的手段和条件,公共利益则产生于私人利益的相互实现过程中。农村社会的发展使居住在农村中的每一个体获得了利益,金融组织的参与,使该组织中的个体也从中受益,这些个体的受益反过来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业通过自身的公共性又反作用于农村社会运行。正是在这一良性循环过程中,金融的公共性对农村社会运行的支撑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总之,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公共生活成为现代生活的主要内容和趋势。金融的公共性对社会个体来说就是一种公共生活,只是这种公共生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农村社会的发展对公共生活的要求不断提升,这种提升对金融而言,也就提出了更多的公共性要求,并以确定性、均衡性和整合性存在。因此,金融只有不断适应农村社会的种种新情况,才能使自身的发展得到进一步充实。可见,关注自身的公共性已成为金融组织及其个体不容忽视的重要功课,并通过关注自身的公共性来发展自身,进而实现与农村社会运行的有效结合,带动农村社会全面健康发展。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