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通胀预期的形成及其管理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4-26
二、加强通胀预期管理的若干建议
不合理的通胀预期,对引导民间消费与投资非常不利,更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应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切实管理好通胀预期。
(一)准确把握政策取向,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总体基调
针对今年的经济形势,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只要不发生剧烈的形势变化,就应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把保持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的调控目标,不宜匆忙从经济刺激政策中退出。理由主要有五:(1)目前中国经济的回升基础还不十分稳固,经济止跌回升主要是政府投资推动的外生性增长,民间投资尚未完全启动,消费和外需不足以充分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尚未完全形成。(2)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还不存在让人生畏的通胀风险或压力。(3)大量在建项目正在开工建设,中小企业逐步恢复生产,都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4)在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对政策抱着“见好就收”的想法,很可能会导致经济出现反复,甚至再次陷入经济增速下滑。(5)过早退出会吸引大量国际资本涌入国内投机套利,扰乱经济回升进程。货币政策一定要在经济稳定增长以后,随经济形势的动态变化更灵活地变化,适时实施动态的预调和微调,从“过度宽松”回归“适度宽
(二)真正做到“有保有压”,寻求信贷规模调整与信贷结构优化的平衡点。
对于2010年的新增信贷规模的估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预测。一方面,有四大因素决定2010年新增信贷规模应适当低于2009年,无需超过9.5万亿: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将由负转正,显着大于2009年;实际固定资产投资不需要、也不会以2009年这样的高速度增长;随着企业盈利的改善,企业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将会下降;虽然现在信贷情况仍然是不良贷款总量和比例“双降”,但3~5年后这些风险可能会集中暴露。另一方面,从目前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进展及银行信贷资金配套情况看,2010年信贷增量还必须保持一定的幅度,不
能下降过快。因为随着投资增长的延续、消费的稳定增长、外需的明显改善,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回升趋势,尤其是新开工项目的大量增加和出口的改善可能使经济出现超预期的增长。必须保证已开工的重大项目资金链不断裂,避免出现“烂尾工程”,造成新的不良资产。综上所述,我们建议:2010年应适度调整信贷规模,将贷款增量控制在8万亿元左右。
与此同时,为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信贷政策应更加关注优化信贷结构,由保“量”转向保“质”,积极满足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贷款需求,严格限制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投放。(1)新增信贷投放应重点支持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引进消费金融公司等服务主体加大对农民增产增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支持消费品生产企业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开发居民需求增长强劲的通信、信息、教育、旅游、医疗、体育、娱乐、家政等消费品,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做好汽车金融、旅游金融服务,加大对旅游开发的信贷支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2)新增信贷投放应适当调节政府投资尤其是地方政府投资的节奏和结构,并以此调整政府投资引致的信贷投放。(3)新增信贷投放应引导商业银行改善对小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信贷服务。(4)新增信贷投放应逐步加大对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等贷款支持力度,支持结构调整和产能调整。(5)新增信贷投放应鼓励通过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促进信贷结构优化。
(三)适时考虑退出策略,分步实施政策调整与转向
宏观调控政策应当是短期政策,保持灵活性和前瞻性十分必要。当前所实行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必然要面临着逐步退出的一天,应谨慎考虑和确定退出的思路与战略。我们认为,此次大规模刺激政策退出的总原则是既要保证经济全面恢复增长,又要避免通胀预期和通胀压力的明显加强;既可以较快地回收大量流动性,又不会使信贷市场发生较大波动。从经济增长角度看,考虑到消费将是平稳增长,投资仍将在高位运行,因此,出口的恢复情况将直接决定宽松的货币政策何时退出。我们认为,应抓住通胀预期实现的时间窗口实施干预:当CPI超越3%、出口增长突破10%、经济恢复全面增长势头得以巩固以后,货币政策应当加快退出步伐,该时间窗口最快将于今年下半年,而到2011年,我们建议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中性或稳健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