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信用链优化与小企业融资脱困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4-26
(1)信用能力分析
  信用能力的强弱与一个企业的现金流量高度正相关。现金流量越充足,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越能够及时偿还到期的债务。因此,要提高企业的信用能力,就要提高企业的净现金流量。企业每年的净现金流量公式为:
  每年净现金流量(NCF)=每年的营业收入一营业现金支出一所得税=净利润+折旧
  因此可以得出,提高企业的净现金流量的途径包括:一是提高固定资产的折旧率,从而提高折旧水平。二是增加净利润,方法是:在营业现金支出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营业收入;在财务费用(本金、利息)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其他现金支出;降低所得税率。  (2)信用意识分析
  借贷资本是否能实现二重回流(银行收回贷款本息),不仅取决于借款人的信用能力(还款能力),还取决于借款人的信用意识(还款意愿)。根据信用能力和信用意识,我们可以把借款人在二重回流时的行为分为四种类型:
  类型Ⅰ: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不足,但还款意识强,积极配合,加之一重支付时所采取的风险控制保障措施,债权人可通过第二还款来源,即处理抵押物(质押物)或担保人等措施来完成二重回流,信用链运动能够正常进行。
  类型Ⅱ:是借贷资本运动最理想的结果,是信用链二重回流环节的最优化状态,会激发借贷资本产生下一个借贷资本运动的冲动。
  类型Ⅲ:这是一重支付时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况,借贷资本运动不能正常进行,这一结果也会反馈到一重支付,校正下一轮借贷资本运动,回避对此类企业的投资,从而出现信用链梗阻现象。
  类型Ⅳ:借款人有还款能力,但不履行还款义务,这一类型也不能正常完成二重回流,信用链运动出现梗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Ⅰ、Ⅱ都能够实现借贷资本的正常运动,原因是借款人还款意识强所致,Ⅲ、Ⅳ两种类型均不能实现二重回流,要正常完成借款资本的运动,就要采取措施,提高借款人的还款意识,只有这样整个信用链才能正常进行。
  3.信用结点分析
  信用结点是两个信用链条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它发挥着信用链条运动效果信息向下传导的作用。上一个信用活动运行正常,信用结点会将信息反馈给授信者产生下一个信用活动,反之,将会阻止下一个信用活动的产生。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链的运动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运动形式,一重支付对二重回流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重回流对一重支付具有校正和反馈作用。通过信用结点,上一个信用链条运动效果信息会传导到授信者,从而对下一个信用链运动产生影响,每一个信用链在实施不同影响力情况下,会在梗阻与优化两种状态间发生转化。
  二、小企业融资困境原因剖析
  (一)小企业信用链运动一重支付环节梗阻
  1.大多数小企业经营不稳定、风险大,第一还款来源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是多数小企业尚未形成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企业行为不规范,市场有效竞争力不足,潜在风险较大。二是小企业产品单一,业绩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差。三是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相对于大中型企业的资产规模及生产设备而言,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使小企业普遍具有较高的倒闭率或歇业率。调查显示,我国有近30%的小企业2年内消失,有近60%的小企业在4~5年内消失,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大概在2.9~3.7年之间。小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和较高的倒闭率,使银行面临较大的风险。
  2.大多数小企业融资成本高、收益低,对银行缺乏吸引力。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具有批量小、频率高的特点。但对银行来说,无论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企业,办理一笔贷款所耗费的精力和成本几乎是一样的,但小企业的平均贷款量只相当于大型企业的5%,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小企业少量的资金需求将使融资成本比大规模的资金融资成本平均高出2%~4%。此外,小企业融资市场是严重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其信息基本上是内部化的、不透明的,有时甚至是虚假的。银行要对其贷款,只有加大人力、财力投入,以提高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质量,这必然会增加银行的经营和管理成本。再有,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还不是很快,国家只给金融机构有限的利率浮动权,面对高风险、高成本的小企业融资,金融机构的收益空间相对狭小。
  3.大多数小企业抵押担保难落实,第二还款来源保证不足。由于小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价值少,能够提供抵押物的价值有限,同时又很难找到符合银行要求的担保企业,第二还款来源保证明显不足。据有关部门调查,有37%的企业认为担保抵押无法落实和企业自有资金不足是影响金融机构贷款的主要原因,15%的企业反映现有的资产大部分已作为流动资金贷款办理了抵押,而要扩大生产规模所需新增贷款没有资产可供抵押。
  4.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与金融企业严格规范的融资操作程序相矛盾。目前,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评定和信贷流程多是针对大型企业、管理完善的中型企业而设计,对于为数众多的小企业并不适用,特别是相对于小企业融资量少、频率高和简单快捷的要求来说极不匹配。一笔贷款下来少则半个月,多则三四个月甚至半年。有的小企业因为信用评级制度过于严格而导致失败;有的因为等待时间过长,企业主动放弃。
  5.政绩冲动逆向激励的短期行为使金融机构排斥小企业。按照银监局的规定,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3~4年必须轮换岗位。由于任职的不确定性,这些高管人员必然要通过选择一些期限短、时效快、成绩卓着的大事,如发放单笔数额较大、风险相对较低的规模贷款等来迅速扩大资产规模和降低不良资产比率,从而尽快引起上级行的关注和重用。而那些需求量小、规模分散的小企业贷款,却很难吸引金融机构管理人员的眼球。同样,在利润指标的驱使下,金融机构常常青睐于信誉好、融资量大、成本低的大企业。相反,小企业贷款因数额小、成本高,无法产生最大的利润效应,融资额度必然受限。
  6.面对高风险的小企业融资,金融业缺乏健全的风险、利益补偿和正向激励机制,从而影响了投资积极性。(1)目前银监局规定的风险拨备并没有区分大中小企业,对于具有较高风险的小企业贷款,金融业常常面临风险拨备覆盖率不足问题。(2)对小企业贷款的利率虽有所上浮,但相对于小企业贷款的成本及风险损失来说并不匹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3)对小企业贷款缺乏正向激励机制。一是部分商业银行片面追求信贷经营零风险,在信贷经营过程中不愿承担任何风险,不允许任何风险损失行为的发生。二是责任追究制度过于严格,信贷人员发放的贷款如出现问题,将终身追究其责任,不能做到分清主客观原因、理性对待,导致了信贷人员畏首畏尾,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因此,银行在面对风险点较多的小企业和个人融资需求时,往往采取回避和拒之门外的态度。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