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企业融资困局:新解与出路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4-26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银行经营模式;社区银行
一、引 言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和适应要素禀赋特点的发展模式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占全国企业数总量99%以上的中小企业,其产值已占到我国GDP的近60%,可以说,中小企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此外,中小企业在活跃市场、促进技术创新、提供就业机会、造就市场机制、稳定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有的作用是大企业所无法替代的[1]。然而,追求规模经济和实施经济赶超战略却使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强位弱势”[2]的尴尬境地,特别是在融资方面普遍面临“不公平的待遇”。从资金需求的实际满足程度来看,占我国企业总量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资金不足一直是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对于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融资困难,学界已经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解释,比如,我国金融体系产生的金融压抑[3],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问题和规模问题[4],政府作用的发挥问题和企业所有制歧视问题[5],以及银行的垄断结构与经济中的摩擦因素过多和信息不对称问题[6]等等。尽管这些研究对于解释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并就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总的来讲,这些重要研究大都是集中于在我国现有金融服务的经营模式下解析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从金融制度的内生性来讲,探讨中小企业融资的逻辑起点理应落脚于企业的融资需求[7],但是,就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实质而言,其实就是要通过金融系统的一定安排使得能够高效率使用资金的中小企业能够顺利地获得资金这种资源,从而优化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8]。基于此,和已有文献的研究视角不同,本文试图从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经营模式定位的角度,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局形成的原因给出新的解释,并提出通过发展社区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政策建议。
二、信息类型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定位
众所周知,金融机构是具有信息生产优势并依赖于信息生产进行经营活动的专业化经济组织。从现有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来看,信息就其基本属性或特征主要有两类,一类称为“硬信息”,另一类则称之为“软信息”。所谓“硬信息”就是能够数量化、容易储存和以非人员方式进行传递,而且其内容独立于信息收集过程的信息,如财务报表信息、可抵押资产的数量与质量信息、信用评分等级档案等等。而“软信息”则不同,它很难以数量化的方式传递(传递要以文本的方式进行,如意见、观点、传闻、经济计划、未来的管理规划和市场评论等),信息收集过程也必须通过专人亲自收集而不能委托他人来代理,而且信息收集人本身就是信息内容的一部分,甚至还是信息的使用人或以此信息进行经营决策的人[9]。正因为经济信息存在“硬信息”与“软信息”之分,一些研究企业组织的文献就认为,分析信息的类型有助于解释企业的经营领域与市场定位。StEin[10]的研究表明,如果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交流对于其产品生产至关重要(如银行业),那么,企业可获取的信息类型特征就决定了企业是否在某一市场领域进行专业化经营。他的研究还表明,如果“软信息”不容易收集而且在组织内部不容易传递,采取分散化的经营方式对小银行更有吸引力,而在信息容易“硬化”和传递的情况下,采取集权化的经营方式对大银行更有吸引力。可见,如果银行在收集处理“软信息”方面具有优势,那么银行会定位于提供关系型银行业务的经营模式,以进行分散化经营;如果银行在收集处理“硬信息”方面有优势,那么在经营取向上,银行会定位于提供交易型银行业务的经营模式,以进行集权化经营。所谓关系型银行业务则是一种金融中介机构通过在获取特定客户专有信息上进行投资,并对这样的投资从与同一客户长期和/或多产品的多重互动方面进行盈利性评估之后提供的金融服务[11]。而交易型银行业务(注:从国内外的研究文献看,很少有文献对交易型银行业务进行明确的界定,往往是通过与关系型银行业务的对比来说明;也许这是由于交易型银行业务是当今主流的银行业务模式的缘故。此外,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对交易型/关系型借贷、交易型/关系型融资和交易型/关系型银行业务没有做太多的区分,而经常交替使用。但我们的研究表明,对于银行业而言,交易型/关系型融资则是交易型/关系型银行业务的一个核心内容。)的经营模式,就是主要提供高度标化的金融产品,如金融中介服务、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其经营活动依赖于可靠的和容易获得的“硬信息”,在信息管理方面对人力投入要求也很低的一种经营模式[12]。
从交易型银行业务的特点来看,Scott E.HEin et al.[12]认为,该经营模式大量使用信用评分模型来对客户的金融需求做出接受或拒绝的决策(注:当然,该经营模式也大量根据客户的可抵押资产、可质押资产和财务报表进行经营决策。),而且这种决策往往由上级主管集中作出;在服务对象取向方面,交易型银行业务模式对可带来巨大利润的大客户实行优惠利率,而对小客户则降低服务水平并收取较高的服务费用;此外,交易型银行业务模式注重对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追求,从而使得银行资产规模的膨胀和管理层级的增加(注:这与关系型银行业务模式在具体经营中更多地依赖于掌握客户“软信息”的人员做出是否提供金融服务的决策,注重经营决策的当地化,委托代理环节很少的经营特点有很大的不同(Scott E.HEIn et al.,2005)。很显然,依赖于“硬信息”经营的管理层级较多的大银行在关系型借贷市场上就不具有效率优势[10]。一方面,关系型银行业务的经营模式要求银行在长期中通过最大化与其客户关系所产生的总体利益来增加其收益,而不是寻求从单一的产品或单笔交易中获取最大利益[13];另一方面,即便是开展关系型银行业务并能够从中获利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中介机构获得的是私人信息,而不是唾手可得的公众信息;信息通常是通过与借款人多样化的交往,如提供多样的金融服务来收集;获得信息后保密,使其仍然是私人的[14]。这就需要银行与其客户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通过以客户为中心的多产品、多渠道、长期的业务往来以获取和垄断客户的专有信息。就此而言,以提供交易型银行业务为特征的经营模式对“软信息”丰富而“硬信息”缺乏的金融需求主体产生排斥,也就具有经济意义上的逻辑基础或必然性。
三、中小企业融资困局成因:交易型银行业务模式主导的商业银行体系
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困境的一个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原因,在于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在理论界已经达成共识。但是,我们认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根源,不能够简单归结于中小企业这一需求方面,事实上,商业银行这一供给方面在经营模式上也导致了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产生和存续。因为,产生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可能性不外两种,一是缺乏信息传递渠道,二是有信息传递渠道但对信息有特殊要求而阻碍了信息的传递。于是,从金融需求方看,中小企业的确普遍存在财务报表不规范和信用评分等级不高的问题,而且在财产方面,特别是固定资产比较少,固定资产抵押质量也不高,确实很难生产并提供主流商业银行所要求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但主流商业银行所需要的这种信息只是信息中的一种,即“硬信息”。可见,这种类型的信息不对称实质上是由于信息不合要求即信息不能够“硬化”所致。实际上,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也生产了大量经济信息,只不过这些信息主要是“软信息”而已(注:原因在于,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管理层级少,而且公司治理结构相对简单,在其日常经营活动中获取和传递的信息偏重于“软信息”。参见(彭建刚、向实,2007)。)但是,如果这类信息因为缺少相应的信息传递渠道与机制,也不能传递到商业银行。换句话说,如果商业银行不能够有效收集处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软信息”,也将在金融供求双方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见,这种类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产生,实质上是由于金融供给方即商业银行不能够收集和处理、或不具有收集处理这类信息的成本优势所致。
由此可见,在中小企业虽然不能够或者很难提供“硬信息”,但却能够提供大量“软信息”的现实背景下,金融机构要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无疑需要建立起收集、传递和处理"软信息"的相应渠道和机制。刘曼红[8]认为,要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金融机构显然需具备三个条件(注:虽然刘曼红教授在其着作中,归纳出上述三个条件是为进一步论证天使投资有利于化解中小企业融资的难题。本文认为,该三个条件同样适用于论证以提供关系型银行业务的社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即一要具有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天然优势,并能主动去承担更大风险,获得更高回报;二要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避免这种融资的“零售业务”劣势;三要能够给融资企业带来诸如管理、法律方面的帮助。不难看出,这三个条件隐含着资金供给者与中小企业之间不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即中小企业的“软信息”也能够较好地被资金供给者所掌握并加以运用。但这些“软信息”的收集处理与鉴别,则需要资金供给者通过与中小企业长期的多次合作才能完成。这对于实施关系银行业务经营模式的银行而言,不但收集、传递和处理这样的“软信息”,解决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而且上述三个条件也是关系型银行业务经营模式本来就具有的特征。
但是,从我国金融供给体系的经营模式来看,仍然缺乏以“软信息”进行经营决策为特征的关系型银行业务经营模式,基本上还是以“硬信息”作为经营决策的交易型银行业务经营模式为主体。作为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无疑要求上市公司提供足够真实可靠的“硬信息”。虽然民间金融组织在资金供给中广泛而充分地运用了资金需求者的“软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微观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但却一直处于地下金融状态而不被官方承认。从主导我国金融系统的商业银行体系来看,在经营过程中,尽管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中出现了关系型融资的特征端倪[15]。但是“硬信息”的提供程度依然是商业银行衡量所有企业能否获得融资支持和能否获得多大融资支持的一个重要指标(注:调查研究表明,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大都是以大量的抵押、担保或增加在金融机构的存款为前提的。参见辛树人和向珂(2004)。[17])。这样,一方面,在因“硬信息”缺乏导致信息不对称可能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便会被迫采用信贷配给的方式,而不是提高利率来平衡供求[16],这就降低了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机构设置、产品设计、信用评级、贷款管理等方面都难以适应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特殊需求”[18];此外,在现有经营模式下,“小企业的贷款规模越小,贷款的交易成本越大”,银行从中获利就比较小,银行自然希望每笔授信都能达到一定的规模,加上银行对中小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和将来的盈利前景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银行更偏好于向大企业贷款,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6]。于是,在这样的融资技术下,如果中小企业要获得发展所需资金,便要承担较多的信息生产任务,不仅要提供财务报表或财产担保,并且这些信息还需要通过第三方的外部审计才能合格[19]。这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无疑具有较高的难度并支付很高的成本。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局的形成,在金融需求主体方面是由于他们不能够向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硬信息”,在金融供给方面是由于金融机构实行的是交易型融资经营模式,而不是关系型融资经营模式。
四、解困出路:发展社区银行
与其他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不同,社区银行的经营模式是以关系型银行业务为核心。在这样的经营模式下,社区银行能够获得作为中小企业关系银行的一系列租金,如垄断租金、政策性诱导租金、业务扩展关联租金、声誉租金和信息租金[20]。这些租金激励着社区银行去收集中小企业的各种信息,甚至是从不同角度去接触企业、企业主、供应商、客户、地方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并通过提供其他服务来积累和掌握申请贷款的企业“软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运用于未来信贷合同的设计和调整当中,从而控制融资风险和削减银行贷款决策的信息成本。许多研究也表明,作为地方性小型金融机构的社区银行确实能够有效解决金融供给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具有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比较优势。比如,Berge,et al.[21-22]通过对49个国家社区银行与经济增长在1993~2000年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的研究就发现,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社区银行都能够有效增加中小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社区银行能够有效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社区银行在信息生产的有效性和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有效性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上一篇: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信用风险评估浅论
下一篇:浅谈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城乡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