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组织发展学角度探索农村信用社改革之路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5-05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有效支持。农村金融问题关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关系三农长远发展,关系国计民生根本,关系国民经济大局。
  关键词:金融;变革;人力资源管理

  一、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农村信用社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目前已成长为资产、负债及其职工规模仅次于四大国有银行的合作金融组织。
  (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优势
  1.客户资源优势。农村信用社长期在农村从事金融服务,与农村客户的感情联系非常密切,积累了庞大的客户群,95%的农户贷款来源于农村信用社。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广大农村出现了一批高端客户群体,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力量,也成为农村信用社天然的优质客户。丰富近乎垄断的农村客户资源是农村信用社未来发展的支柱优势。
  2.机构网点资源优势。农村信用社立足农村,辐射城乡,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村村有机构,乡乡成网络,像深入农村肌体的毛细血管,真正做到了贴近农村、深入农村、服务农村,具有天然的信息对称和同步优势,这是其他金融机构所望尘莫及的。
  3.市场资源优势。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名副其实的主力军,据资料表明,其农业贷款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81.04%,占农村贷款户数的95%。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市场占有绝对多数的市场份额,并且与客户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劣势
  1.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薄弱。受到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制约,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比较薄弱,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制度不够完善。农村信用社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相关的内部激励机制、薪酬制度等存在某种程度的缺失和落后,很难留住人才,尤其是专业人才。另外,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员工来源复杂,“近亲繁殖”现象严重,文化水平低,整体素质不高,大部分员工只能勉强完成基础的业务操作。
  2.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弱。农村信用社由于受地域、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业务经营创新性不够,服务手段落后,经营形式单一,信用工具落后,业务大多还停留在传统存、贷款业务阶段。大部分农村信用社没有实现储蓄的通存通兑,中间业务也仅限于代收代付。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在资金实力、人才资源及经营管理上存在着很大差距,其创新能力、硬件配置、结算手段和科技运用等也明显处于劣势。
  二、农村信用社未来发展方向
  农村信用社以后发展有以下三个方向:
  (一)继续坚持合作制
  传统农业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应当选择合作制的经营模式。在广大传统农业地区,恢复和规范合作制,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大力推行具有政策性的金融业务,可以比较好地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资金需要,帮助农民积累发展资金,实现脱贫致富的愿望。同时也能较好地解决大量的农村资本流向城市的问题,农村发展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也会越来越充裕。因此,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合作制的模式是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二)建立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合作银行
  在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与传统农业地区相比,出现明显的变化,经济结构带有混合经济的特征,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时,可以先在管理水平高、经营状况好、条件优越的地区进行试点,然后逐步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推广。对那些暂时不符合组建合作银行条件的信用社,可以考虑先健全市县联社的一级法人制度,等这些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后,再向农村合作银行过渡。
  (三)组建商业银行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巩固和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本质上发生了变异,这些地区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非农产业成为金融需求的主体,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变成了以城镇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为主,农村信用社经营己经商业化,业务和管理与商业银行相比较已经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对于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应当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该组成股份制商业银行。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