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税收筹划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蔡艳艳 时间:2013-02-26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年鉴2006》收集整理,由于文中公共服务支出这一统计指标是新构建的,现有数据资料不能提供相适应的价格指数,暂使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代替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20年全国时间序列数据运用OLS法进行回归分析。实证分析得到公共服务支出与政府消费占GDP比重成正比,表明财政公共性水平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当期政府规模。同时我们注意到,该模型不能用政府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解释公共服务支出的全部变动,这说明不能一味靠增加政府消费、扩大政府规模来提高财政的公共性水平,这就为当前的政府机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建议可以阐述为以下几点:
1.加大对目前财政支出“缺位”领域的公共服务支出。所谓“缺位”,是指按照财政公共性的要求,应该但尚未发挥应有作用的财政支出项目。虽然自1990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以平均每年约为17%的速度增长,但基础性科研、基础教育,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投资比重仍不足,这就要求政府在这些公共服务领域扩大消费规模,以实现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合理,同时也将提高财政的公共性水平,有助于关注民生的“服务型政府”的建立。
2.逐步消灭财政支出的“越位”现象。与“缺位”相反,在某些领域财政支出干预市场起到了负面作用,即对竞争性领域有较多参与,政企不分的现象仍然存在,对于这些领域,财政支出应有所限制,以免干扰我国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职能的顺利实现。
3.政府机构改革“精简”的基础上更要“增效”。诚然冗员的机构导致行政管理费的无谓扩张,造成资金使用的低效率。“大部制”的改革自实行以来,已取得很好的反响,但改革仅停留在精简机构、裁撤人员上远远不够,盲目追求政府规模的减小更不可取。由以上模型分析我们得知,财政公共性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政府规模,盲目“减员”不但不能“增效”,反而会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背道而驰。所以明智的政府机构改革需要在把人员编制控制在合理水平的基础上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4.合理利用政策滞后效应,提高财政支出资金利用效率。单纯根据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而忽略以往政策的滞后影响制定的政策,可能会在政策实际执行中产生偏差,达不到预期效果或者“过犹不及”。通过对政策滞后效应的研究,掌握其规律,更恰当的安排财政支出,不但可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还能实现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这对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和财政支出的绩效提升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一花. 试析财政的公共性和阶级性[J].东南学术,2002(2).
[2]崔潮.论财政的公共性及其演进 [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5).
[3]张映芹。民生本位时代的财政公共性——基于公共福利价值目标视角的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4]王波.构建适度政府规模的设想 [J].特区经济, 2009(7).
[5]吕炜,单双. 政府规模与公共服务水平关系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 经济科学, 2009(3)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