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间金融视角的农户增收效应析探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3-05
资源配置效应主要体现在贷款用途和贷款数量。贷款用途是借款人将贷款和一定的生产要素相结合,最终产生最大的经济效应,实现资源配置最优。为了研究贷款用途与农户收入的相关性,将用途分为非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生活和其他四个方面,见表1.1。可见,市场型农户主要投资非农业生产,每100元的民间金融贷款有63元用于非农业生产投资,而贫困型农户的贷款主要用于解决生活困难。贷款数量主要与贷款次数与每次贷款金额相关。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农户在最近两年内曾在民间金融市场上融资,其中市场型农户中两年内借款次数在3次以上的占到84%,且每次金额平均为20万。
(2)加速投资,提高产出
产出效应主要体现在贷款农户的收入变化。一般来讲,农户获得民间贷款数额越多,并且直接用于生产活动进行生产投资,农户可以获得的收入就越多,更有利于农户的增收。就亲朋好友间的互助借贷举例来讲,一些地区由一个村庄、一个大的家庭组成,由德高望重、并有组织能力的领袖人物出面组织大家凑钱,对陷入困境的农户进行帮助,弥补其短暂的资金不足。用数学分析加以计算:
若某一不可分投资项目所需资金为m元,同时假定有n个人,每人每期可用于该投资的收入为m/n元,则每个人需要等待n期才能进行项目投资,所有n个人的投资总等待时间为n的平方。若n个人恰好是这个自愿性质的互助组织,每期每个人将自己的m/n元收入交给其中的某一个人使用,那么第一期得到该资金的人的投资等待时间缩短为1期,依次类推,这个民间借贷组织所有成员等待时间为n(n+1)/2,平均每个成员的等待时间为(n+1)/2,是自我积累进行投资方式下的(n+1)/2n倍。
为区别不同类型农户的产出效应,我们将农户收入变化程度区别为明显变化、一般变化、无变化或经营失败三种,其中根据贷款农户较上年的增长幅度来划分,增长幅度在10%以下的划分为无变化或者经营失败,增长幅度在10%—50%之间为一般变化,贷款农户年收入明显变化的幅度为50%以上。三个层次的农户数量占不同类型农户的比例如表1.2所示。
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类型农户的增收效果存在较大差异,贷款数量、贷款用途与农户收入增长相关度较高。此外,贷款次数对农户收入提高也有明显影响。
三、促进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1.合法化≠正规化:转变政府观念,引导其健康有序发展
在促进和引导民间金融为农户收入增长服务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合法化与正规化的关系。为此政府的角色应定位于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一个与国有金融体系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宽松的政策环境,坚持“市场运作,民间互助”的原则,由市场机制推动民间金融的发展,使其自主成长为“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谋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和竞争者,真正实现“民办、民管、民收益”三者的有效统一。
2.联动化≠替代化:完善监管机制,引导其合理多元发展
在对待农村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发展关系上,正如任森春(2005)等认为联动性远比强调两者的替代性似乎更有效。促进两者的组合贷款,鼓励互相参股、兼并,提高竞争效率,逐步实现利率的高度市场化。联动化不仅体现在其合理扩张中,也体现在监管安排上,实现对民间金融监管与正规金融监管的联动化。
参考文献:
[1] 张杰.制度、渐进转轨与中国金融改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 胡金炎,张乐.民间金融与小额信贷:一个理论评述[J].金融研究,2004(7).
[3] 钱水土,陆会.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与农户融资行为研究—基于温州农村地区的调查分析[J].金融研究,2008(10).
[4] 陆会.非正规金融、农户融资与农户收入——基于温州农村地区的实证研究[M].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