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财政科研工作服务财政经济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6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和社会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三个重要时期”的论断,既明确了世纪之初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又指出
了财政经济工作的重点,更为我们搞好财政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财政科研的深化提供了新机遇。大家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它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六部分:一是独立自主经营的微观市场经济主体;二是保证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发挥的完备的市场体系;三是高效有力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四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五是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六是维护公平竞争的法
制环境。这六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讲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步伐,就是指要从这六个方面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即推进国有改革,建立拥有企业制度的现代企业;培育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步伐;综合运用经济、和行政手段,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坚持共同富裕目标,找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点;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基准,建立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以规范经济发展为原则,进一步加快经济立法步伐。完成上述任务,需要财政部门不断改进对国有企业资产和财务的管理方式;不断修订相关的法规制度、完善财政法制;不断提高准确运用预算、税收、转移支付等宏观调控的水平;不断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促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不断加大筹资力度,切实解决好社保资金的社会化筹集和财政兜底资金的来源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应该说是我们财政科研十分紧迫的和需要尽快突破的课题。
(二)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财政科研的深化提供了新机遇。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从而在根本上扭转当前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等问题。为实现这一目标,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是: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逐步推进城镇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调整财政政策,从资金、管理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但财政如何支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以何种方式支持高新技术开发与运用,制定哪些政策积极引导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怎样处理小城镇建设资金与城镇规划经费的关系,稳定推进城镇化进程等等,都需要财政科研在财政实践的基础上作出有益而有效的研究探索。
(三)扩大对外开放为财政科研的深化提供了新机遇。加入WTO的目标即将实现,我国经济将在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围内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随着我国开放战略由“引进来”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转变,我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与之相适应,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将逐步提高,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在这一形势下,财政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努力降低关税收入减少的影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控制税收征管成本、完善财政法制体系等一系列问题业已成为实现财政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规范外资引人和管理机制,促进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也要求财政部门拿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来。应对新挑战,承担新任务,这些都迫切需要财政科研工作的研究领域有新的拓展,研究成果有新的突破。
(四)社会的全面进步为财政科研的深化提供了新机遇。具体来讲,就是要积极支持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思想道德体系;支持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支持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的发展,努力提高全民素质。发挥好财政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持与促进作用,我们必须正确区分积极与消极的文化活动,深入了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方式和内容,以确保财政行为的科学合理和财政资金的高效使用。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广泛、深入、细致的财政科研工作了解新情况,掌握新,提供新指导。
(五)振兴财政的伟大实践为财政科研的深化提供了新机遇。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实现财政振兴目标,就必然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必须不断完善现行税制,大力加强税收征管;不断改革支出管理制度,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努力提高依法理财水平,进一步健全财政监督检查机制;统筹运用财政政策工具,逐步完善宏观调控机制;规范财政供给范围,加快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建设进程。要做好这些工作,单凭过去的老传统、老经验是不行的,还需要我们去创新理财观念、理财制度和理财方式,比如:要规范转移支付制度,需要创新财政体制;要实行部门预算,需要创新部门的经费管理制度;要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需要对集中收付的范围进行合理界定等等,这些也很需要财政科研的支持与配合。可以说,财政事业的发展与振兴正是财政科研工作蓬勃开展的成长之基动量之源。
二、财政科研要为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服务
(-)认真贯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的观点,注意对财政改革与发展实践的和提炼。
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人的实践,客观存在着的现象、社会现象不会自动地反映到人的头脑里形成认识,客观事物只有成为实践的对象时,才会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可能形成人们的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为认识提出新课题,规定认识的发展方向,使认识得以向广度和深度扩展,并不断推动着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财政科研属于认识的范畴,理应遵循认识发展的内在规律,理应尊重实践,重视实践,注重对财政改革与发展实践的总结和提炼。这是财政科研一往无前的不竭之源。
多年来,全省广大财政工作者大力发扬主人翁精神,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财政改革与发展中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如 1993年以来我们按照邓小平同志建立稳固、平衡、可靠的财政思想和委省、省政府的部署,结合山西省财政工作实际,逐步形成了符合山西实际的“树立五个观点、突出四个重点和建立三个机制”的理财思路,即树立财政工作讲、讲法制、讲改革、讲管理、讲效益五个观点;突出深化改革、大力调整支出结构、努力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有效实施财税监督四个重点;逐步建立以公共财政为目标的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财政支出与政府职能转变。事业发展和效益提高相适应的支出管理机制,以及各级财政自求平衡的财政约束机制。再比如,为维护财经秩序、维护国家利益、强化监督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山西省保德县在全国率先推行了会计委派制度;为了调动各级增收节支保平衡的积极性,省出台了消化财政赤字奖励办法;为了建立财政收入保障机制,我们组建了在全国为数不多的省级财政监察员办事组等等。这些实践探索,绝大多数是行之有效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但美中不足的是至今还没有上升为较高层次的理性认识。如果这些有益的实践经验能及时被归纳、总结和提升为理论意义上的方法论的话,那么,它们所发挥的指导作用将更为直接、更为广泛、更有成效。
(二)认真贯彻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和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的观点,注意用先进的财经理论指导我们的财政改革与。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财政科研的归宿是指导并推动财政改革与发展。为此,我们的财政科研工作者应注意把握科研工作的目的性,善于正确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把世界先进的财经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断丰富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的财经理论,并为我们新世纪的财政振兴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比如说,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我国应对亚洲危机、拉动内需。促进增长的一项重大措施。这项举措的采取就借鉴了美国经济管家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实施这一政策,虽然财政赤字和发债规模暂时扩大了一些,财政也面临一定的压力,但实践证明,这一政策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维护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可以说,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就不可能有目前这样的好形势。但这项政策实践的空间有多大,时间有多长,有必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财政收入预期做进一步的研究。如果我们的财政科研工作者成功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就会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积极财政政策理论,从而为我们今后从容应对通货紧缩提供成熟的理论指导。
再比如,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在我国,从1994年起,中央对地方以及省对市县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这项改革也借鉴了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分税制财政体制实行几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初步建立了与之配套的转移支付制度,这是财政体制的性变化,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就税政而言,消费税、增值税等主要税权统一集中到中央,促进了全国政策的统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从强化政权管理来说,中央适当集中财力,中央收入占全国收入的比例逐步提高,增强了宏观调控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理财观念的转变。这是应该肯定的主要方面。但我们借鉴的西方分税制理论并未完全回答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实行完全的分税和做好转移支付的问题,以及如何构建地方税收体系的问题。特别是在山西这样一个资源型经济的省份,如何使我们的经济税源与地方税收体系有机的统一起来,使我们的财力与省财政所承担的职能相匹配,就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的财政科研工作者把上述问题解决了,就会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分税制理论,我们国家、我们山西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调整完善就会有一个先进的理论论据。
(三)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是能动的反映论的观点,要敢于让财政科研走在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之前。
认识依赖于实践,但认识又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决定了认识活动可以走在实践之前,引导实践、指导实践走向未来。这就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
坚持辨证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要求我们在财政科研工作中不能因循守旧,不能就事论事,不能只在原有的研究层次上打转转,要敢于超前研究问题,为财政改革与发展提供前瞻性的认识和预测,以进一步增强财政工作的主动性。比如说,省以下如何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有哪些方案可供选择;集中核算应该集中什么内容,集中到什么程度,如何与《会计法》的有关要求衔接;实施部门预算应具备哪些必备条件,科学制定经费定额标准的方法有哪些,细化预算的内容与步骤是什么等等。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的财政科研工作者超前研究,努力探索。如果能圆满回答上述问题,那你就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佼佼者。当前,超前是以有实践价值为前提的。为此,财政科研工作者在超前研究问题时还应把握以下四点:一是要善于审时度势,站在全局的高度去分析和研究财政问题,不能就财政论财政,要认识到,财政体现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贯彻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及宏观调控的意图,必须坚持财政科研工作的性。二是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准确把握财政运行内在规律上下功夫,求突破。三是要不唯上、不唯书、不为陈规所囿,要敢想,敢闯,敢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当然创新不是异想大开,不是随心所欲,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四是既要谋划大的思路,又要努力将其细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既要找准财政问题的症结所在,又要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有时对同一个问题还要提出几种解决方案,供决策时比较、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使财政科研真正走在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之前,具有真正的实践意义。
上一篇:推行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预算管理
下一篇:我国再贴现政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