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负债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3-02-17

乡镇财政是我国财政的基础,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关键。乡镇负债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随着乡镇负债的不断增长,它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成为“三农”问题的重要诱因。因此,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过度负债问题,事关我国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及社会稳定,是进一步化解“三农”难题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一、乡镇负债的现状及其危害

近年来,随着深化体制改革的进行,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乡镇债务也渐渐“显山露水”,成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 一 ) 乡镇政府负债总量巨大,覆盖面广,增长速度快

我国乡镇的债务问题,其主要特点表现为负债数额大,负债面广,负债差距明显以及增长速度快。《 2005 年中国农民发展报告》提供的资料表明:乡镇负债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截止到 2005 年,全国县乡政府的显性负债就已经高达 4000 多亿元,个别乡镇债务高达亿元,全国乡镇平均债务在 400 万元左右,而这些数据中还不包含村级债务。据专家估计,全国的乡村债务总额估计不会低于 6000 亿元,甚至可能已经突破了上万亿元,占全国 GDP 的 10% 左右,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 30%-50% ,大大超过了长期建设国债的总负担。

(二)乡镇负债的危害

严重的债务问题既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又削弱了乡镇财政履行职能的能力,使部分乡镇财政处在“破产”边缘,财政的发展功能异常脆弱。这导致基层政府无法担负提供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的应有职能,使低下的服务水平和相对较高的服务价格超出了农民可承受的能力,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基层政权不能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不能很好地代表农民利益,其存在价值受到农民质疑, 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对整个国家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政治风险。

二、乡镇负债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根源:经济的不发达和财源不足

经济的不发达和财源不足是造成乡镇负债问题的经济根源。 20 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开始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种城乡二元体制的社会资源配置与发展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业发展徘徊不前,农民陷入相对封闭状态。所以,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严重削弱了乡镇经济发展的后劲,从而减少了乡镇财政收入的来源。另外,我国相当一部分乡镇地区自然条件差,多为地处偏远的农业区,乡镇经济结构属于农业主导型或农业依托型,受市场和自然条件的影响突出,财政收入蕴含着极大的不稳定性。从非农业产业的发展看,乡镇企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很多乡镇企业因结构不合理,运行机智不灵活以及债务沉重,以致发展后劲不足,对乡镇财政的贡献不大。

目前,在我国乡镇中,经济普遍发展较慢,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明显偏低。二是产业结构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种植业仍是这些乡镇的主业。三是二、三产业规模小。由于乡镇经济规模偏小,再加上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含税量”小,这些乡镇财政收入规模明显偏小,增长也比较缓慢。经济落后,财源不旺,为了维持正常运转,乡镇只能依靠借款、贷款、举债支付经常性开支。

(二)制度性根源:社会结构原因和财政体制原因

1. 社会结构原因

我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是造成我国农村贫困,农业落后,农民地位下降及基层政府财政困难,负债不断增加的主要制度性根源。 20 世纪下半叶,为了确保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建立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人为的割裂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内在联系,用政策和体制的力量把城乡置于不平等的劳动分工和贸易条件下,确立并强化了城市相对农村的优势地位,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这种城乡二元体制的社会配置与发展的特征是:先城市后农村,先工业后农业,先市民后农民,以城市和市民为中心,把农村和农民仅仅作为外围和补给线,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其结果是工业化的成果很大部分来自于农业经济剩余,而工业化的财富积累则主要留在城市,农村、农业、农民只能维持简单的社会再生产,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性停滞不前。
二元经济结构下国民收入分配的严重扭曲,加重了乡镇财政的负担。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匮乏,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生产率提高缓慢,劳动力就业压力大,使农民陷入相对封闭的状态。所以,这种二元社会结构对乡镇财政建设的直接影响是削弱了乡镇经济发展的后劲,从而减少了乡镇财政收入的来源。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