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担保贷款的财政支持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忠宁 时间:2013-02-17

    摘要:我国政府通过财政收入合理分配、使用,借助财政专项资金的设立、税收返还、贷款贴息、政策兑现、贷款担保等多种途经,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实现对小企业发展的扶持。笔者从政府的角度出发,集中探讨财政工作对推动中小企业担保贷款的作用与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应的建议和财政业务创新。
  关键词:中小企业;担保;财政支持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50%以上的GDP、6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76.6%的工业新增产值、57%的销售收入、60%的出口额、40%以上的税收以及75%以上的就业岗位均来自中小企业。现在,中小企业已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如此,他们的成长又与地方经济的成长休戚相关。然而,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产权不清晰、资信评级差、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融资难问题使其如笼中困兽,无法开阔发展。
  
  一、财政推动中小企业担保贷款的作用与现状
  
  财政通过中投保公司,对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间接扶持中小企业贷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根据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需求动因的不同,大致可将其分为两种:一是临时性业务增长、流动资金短缺,二是企业发展资金无法与生产规模扩大相匹配。财政对不同需求动因的企业的贷款担保发挥不同作用,前者犹如雪中送炭,后者好似如虎添翼。
  在中小企业融资工作中,财政既是先驱——从政策层面首先推动市场各主体配合中小企业融资,又是最后的保障——借助“小企业担保代偿金”为融资授信作保底;既是参与者——承担担保贷款的一定百分比、年审年检走访评估,又是领导者——领导评估中介、中投保、贷款行等多方多环节共同为小企业融资创建平台。整个担保工作就如一个星状体,而财政就是整个星状体的核心并牵动着各个环节。现在全国各地财政担保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成熟,许多环节存在盲点和困难,需要进一步克服和完善。
  
  二、财政担保工作中的问题与难点
  
  1、担保工作粗放型。从企业的贷款担保需求看,不同经营情况出现不同动因的贷款需求,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借款变化情况。以上海市某区为例,通过对财政资料的整理,2005年至2007年小企业贷款担保变化情况如下图:
  (在大约128家中小企业中:担保额250万元以内,过去3年每次担保额无变动的小企业43家,占33.6%;担保额呈现稳步上升的小企业18家,占14.0%;小幅下降13家,占10.2%;其他(包括: 上下波动无明显规律/降幅巨大/金额在250至500万元且每次等额/新增)54家,占42.2%。)
  可以看到,虽然中小企业贷款历来有“急、频、少”的特点,但大部分企业无论是贷款需求时点还是贷款需求量都比较稳,同时伴随的担保时点和担保额也呈现一定规律性。而财政小企业贷款担保工作却呈现粗放型的特征,从调研的该区看到,负责贷款担保工作的专管员采取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操作模式,即只要有担保需求的、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就为他担保,来一个办一个,来十个办十个,没有工作安排和业务规划,十分被动,因此专管员经常忙得团团转。这样导致两个问题:一方面,难以保证担保工作质量,容易引起业务办理“乱、急、糙”;另一方面,无法快速及时地办理贷款担保,滞后中小企业贷款需求,降低工作效率。
  2、担保手续“频、繁、杂”。现行财政实行的是“贷款行+中投保+政府”三结合模式。于财政,给予中小企业担保需要严格控制风险,为此,实行“年审、年核、年办”即每年对担保企业审查财务状况、每年内部稽核,并实行贷款担保一年一办理。虽然风控做得到位,但笔者走访许多企业,特别是贷款担保资金量大又定期定额的企业,普遍为“一年一办理” 繁多的担保手续头痛不已。财政工作“便民与风控”相冲突!
  3、担保坏账难以追讨。担保贷款坏账发生,财政多采用的是专管员逐个追讨的传统模式,由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发生坏账的被担保企业通常信用意识淡薄、授信差,因此传统的讨账方法难以起效,导致千万元的坏账担保留滞财政、担保行和中投保的账面,不良资产历史重演,结果是政府通过“小企业担保代偿金”为坏账企业买单。这样的做法不符合政府工作的效益原则,且消极被动。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