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
1、事业单位履行职能与资产配置的互相适应
事业单位履行职能与资产配置的互相适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履行职能过程中,事业单位应满足资产配置的合理需求;二是高标准、高档次、不计行政成本的资产配置会造成资产的闲置浪费,事业单位不应盲目追求此类的资产配置。
2、科学合理地优化资产结构
科学合理地优化资产结构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为了使存量资产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并避免重复配置,应按照工作的需要来科学编制配置规划;二是不同单位、单位内部各部门间的调剂、共享应加以推动。对于临时需要且能通过市场租用的资产,则无需重新配置。三是加强对资产存量增量配置的管理,以达到优化资产配置,提高使用效益的目的。
3、勤俭节约、严格控制
对于有无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应当分别按照标准或实际需要来配置,同时在保证质量性能的基础上,应当尽量降低采购成本。
4、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单位年度部门预算应包括资产购置项目等,各单位应将批复文件及有关材料报送至同级财政部门,若是未经批准,就不得列入部门预算以及单位经费支出。
(二)强化资产使用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资产运转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就是资产使用,在使用国有资产时,强化资产使用管理是事业单位需要特别关注的。事业单位应将国有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建立严格的管理责任制,以此来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
(1)建立单位法人代表责任制。
(2)通过指定专人来负责资产管理的日常性、基础性工作,包括负责规范账卡管理、实物管理以及统计报告等工作。
(3)建立岗位责任制,按照“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建立资产使用人责任制,以便达到责权分明,层层负责的目的。
(4)建立定期清查盘点制度。对所占有以及使用的国有资产,为了做到清楚家底,账、卡、实相符,事业单位应建立定期清查盘点制度,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清查盘点,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
(三)强化资产出口管理,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及完整
为了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就需要抓住资产处置这个重要环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应尽量采用如招投标、拍卖、协议转让等公开的处置方式,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来进行资产处置。对国有资产的处置应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事业单位则不能处置。当事业单位面对以下情况时,如撤销、分立、改制、合并等或是隶属关系发生改变,事业单位清查登记其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并对其编制清册并报送财政部门审核、处置,及时办理资产转移手续。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对此过程中的变价收入和残值收入实施“收支两条线”的管理。
(四)采取行政干预手段,引入奖惩机制
应加强国有资产使用者的管理意识,采取行政干预手段,引入奖惩机制,量化国有资产管理目标,对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应规范考核奖惩,对业务人员定期跟踪检查,并进行严格的考评。同时为了增强对于国有资产管理的严肃性以及权威性,对造成国有资产浪费损失的直接责任人,视情节予以经济或行政处罚,如若构成犯罪,则交付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总的来说,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伴随着我国国有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国有资产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所以只有不断进行研究与探索,才能更好地完善管理体制,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G].财政部2006第36号令
[2]史际春.国有资产管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
[3]陈景艳,刘国良.国有资产管理必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