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主体的义务转嫁及其法律控制
1.依法行政原则之违反
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应该有法律依据,这是依法行政原则的基本要求之一。行政主体将其义务转移给行政相对人也应该有其法律依据,否则就构成对依法行政原则的违反。前述部分案例中,行政主体将其义务转嫁给行政相对人,往往没有法律依据,因而违反了依法行政原则。
2.负担的不合理分配
行政主体将其义务转嫁给部分行政相对人,就是将公共负担确定由少数行政相对人负担,如果不给予受到影响的行政相对人以合理补偿,就会造成公共负担的不合理分配,损害社会公平。前文“拾婴困局”中,被丢弃的婴儿有生存的权利和从国家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弃婴的抚养应由公共承担,但公民“拾婴”这一善意之举为自己带来了收养婴儿和不得再行丢弃的义务(几个行政执法机关都主张“不要让他走”),并因收养婴儿不合乎法定收养条件而面临行政处罚。这一结果不能让具有一般理性的人接受,显失公平。另外,在前述老年人免费乘车政策中,政府将尊重与爱护老年人的公共成本确定只由公交公司承担,给公交公司增加了负担,而其他人则没有受到影响,显然破坏了负担平等原则,造成公共负担的不合理分配。
3.影响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行政主体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将其自身义务部分转移给行政相对人,可能引起行政相对人的抵制;而行政主体将公共负担确定由少数人承担,如果不听取其意见,经得其同意,并给予其补偿,可能会引发义务承担人的不满情绪。上述情形如果发生都可能影响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给和谐社会建设造成影响。
4.政府公信力的降低
义务转嫁的频繁发生,有时会给公众以政府在推卸责任的印象,有时则会使人置疑政府的决策能力,有时甚至会认为政府在“与民争利”。在前述大量义务转嫁事例中,政府部门的行为招到了媒体的广泛批评,部分政策措施也遭到了行政相对人的抵制,使政府的形象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政府公信力的降低。
5.公共政策失效
公共政策的目的在于增进社会福利,如果公共政策不能完全达到设定目的或完全不能达到设定目的,即构成“公共政策失效”(Policy Failure)。此前我国政府通过给房地产开发商施加义务的方式,将住房保障义务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完成并没有达到住房保障制度改革政策的设定目的,应该属于政策失效的一个例子。
三、义务转嫁的法律控制
在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宏大背景下,一切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都应该尽量得到消除,为此我们应该直面义务转嫁给政府带来的“合法性危机”(Legitimacy Crisis)。义务转嫁因其危害性极大,应该得到有效治理,从法律上对这种现象进行控制因而具有必要性。为实现对义务转嫁的有效法律控制,必须遵循公共负担平等、法律保留、正当程序等公法原则和制度,并承认基本权利保护条款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时对行政主体的约束力。
1.遵守公共负担平等原则
根据公共负担平等理论,“为了公共利益而承受的负担,必须平等分配于全体,不能由少数人负担”[9](P727)。也就是说,政府掌握有公共资源,有义务用公共资源承担公共开支,而不得将公共负担确定由少数人或者某个人来承担。但是,有时政府部门为了公共利益必须将其义务转移给少数人或者某个人承担,而其他大多数人则不用承担此项义务,这样只有部分人的利益受到影响,而其他人则不受影响,这样就会破坏公共负担平等原则。此时,“恢复平衡状态的唯一办法就是给予这种损害以补偿[10](P627)。所以,为了公共利益,如果某项政府义务非得转由少数企业或者个人负担时,政府应该给予义务承担人以补偿。前述老年人免费乘车案中,给予老年人乘车优待属于公共福利措施,应该属于公共负担的范围,该项费用的支付应由政府掌管的国库来负责,不能只由公交公司来承担。政府为公共利益需要将老年人乘车优待义务转移给公交公司后,应该给予公交公司补偿。
2.承认基本权利条款的效力
前述“拾婴困局”中,相关行政机关以没有法律明确规定为由推诿保护弃婴生命权的义务,将保护义务转嫁给拾婴者,这种做法与宪法基本权利条款的精神是不相符的。根据近现代宪法理论,公民基本权利特别是经济社会权利,其义务主体主要是国家。宪法基本权利条款对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均有约束力。即使法律没有对宪法基本权利条款的实施作出明确规定,行政机关也不得以此为由拒绝承担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义务。政府虽然应该依据法律、法规、规章行政,但是,在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作为明确依据的情况下,政府不得以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为由,拒绝承担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义务。
3.遵守法律保留原则
现代公法学理论认为,行政活动应该遵循法律保留原则,“行政机关只有在取得法律授权的情况下才能实施相应的行为[11](P104)。我国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定:“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据此,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行政机关不能将自身应当承担的义务转移给行政相对人,否则就违反了法律保留原则。法律保留原则要求义务转移有法律依据,没有法律依据,义务不得转移。
4.正当程序控制
根据依法行政原则的要求,行政行为应当遵守正当法律程序,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已经成为现代公法学的基本原则之一。1354年英国国会首次以法令形式明确提到并解释了法律的“正当程序”即“未经法律的正当程序进行答辩,对任何财产和身份拥有者一律不得剥夺其土地或住所,不得逮捕或监禁,不得剥夺其继承权和生命”[12](P1)。美国宪法修正案第5、14条规定:“不经正当的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我国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行政行为遵守程序正当原则,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外,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由于行政机关将其义务转移给行政相对人时,通常会影响行政相对人的利益,根据正当程序原则,行政机关在转移其义务给行政相对人前应当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或者与利害关系人平等、自愿协商,并取得利害关系人同意,除非有法律授权,行政主体不能采取强制方式与行政相对人签订所谓“责任书”以实现其转移义务之目的。
总之,义务转移已经成为现代行政中的一种重要而常见的法律现象,义务转移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化行政服务质量,使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能够互相合作,形成良性互动。但是,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义务转移会增加行政相对人的负担,影响行政相对人的利益,并给行政主体造成许多负面影响,这种情况下的义务转移是违法的,属于义务转嫁。为了防止义务转嫁的发生,应该明确:义务转移应该遵守依法行政原则,即义务转移依法进行,在没有法律依据时行政主体不得将义务转移给行政相对人,并不得将公共负担确定只由少数人负担;但是,为了更大程度地实现公共利益,如果在法律不禁止的情况下,行政主体确有必要将义务转移给行政相对人时,转移应该遵守正当法律程序,听取相关行政相对人的意见,与行政相对人平等协商,因义务转移给相关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害时,应该给予行政相对人以补偿。
注释:
[1]Peter Hettich. Governance by Mutual Benchmarking in Postal Markets: How State-Owned Enterprises May Induce Private Competitors to Observe PolicyGoals[J].32 Dayton L. Rev. 199,(2007).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郭莹.房客煤气中毒房东将受罚房东须与警方签安全责任书[N].北京娱乐信报,2006-11-12.
[4]冯玉国.公权力培养“万能房东”政府责任怎能转嫁公众[N].上海证券报,2006-11-13.
[5]蒋悦飞.6月19日前交生存证明才有养老金[N].广州日报,2009-04-23.
[6]盛大林.“生存证明”把部门责任转嫁成了公民义务[N].海南日报,2009-04-24.
[7]马廷刚.政府行善莫转嫁[N].中国青年报,2002-03-06.
[8]蔡艳荣.拾到弃婴遭遇麻烦一串串[N].燕赵都市报,2005-05-01.
[9]王名扬.法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
[10][法]让·里韦罗,让·瓦利纳.法国行政法[M].鲁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1][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M].高家伟.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2][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M].李克强,等.北京: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