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对我国缓刑适用条件的理解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10-06
(2)过失犯。过失犯罪的犯罪人其主观上并不是想要犯罪,而是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有预见而过于自信认为能够避免,从而导致自己触犯了刑法。这种行为人主观上没有什么恶性,一般也是可以适用缓刑的。
(3)防卫过当和避险过当。这两种情况都是由于行为人在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时没有把握好限度,行为人主观上并没有犯罪的主观故意。也可以适用缓刑。
(4)中止犯、未造成危害后果的预备犯、未遂犯。这些犯罪人都是主观上犯罪故意的有了善的变化。根据案件情况可以判断其适用缓刑不再危害社会的,可以适用缓刑。
(5)胁从犯。胁从犯的主观上并不太愿意实施犯罪,而迫于周围的压力,还是实施了犯罪。这种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不大,也可以适用缓刑。
2、悔罪表现。悔罪表现是指犯罪人对自己所犯罪行悔悟的具体表现。悔罪表现可以直接体现犯罪人在犯罪后的人身危险性与社会危害性。犯罪人在犯罪后的悔罪表现越多,其人身危险性与社会危险性越小。主要的悔罪表现有:自首、立功、坦白及其他悔罪表现。这些表现是考虑行为人犯罪后适用缓刑的重要因素。
3、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这是适用缓刑的根本依据,也是缓刑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在这里,有学者认为应当把主体个人情况当做重要的判定依据,认为犯罪人的个人情况主要包括:犯罪人以前的记录、犯罪人的一贯表现、犯罪人的性格、犯罪人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经历、犯罪人的身心健康状况。笔者认为:首先,将个人情况作为判定依据的直接目的在于衡量对犯罪人适用缓刑后可以期待的效果,即通过对犯罪人适用缓刑,使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性降低到何种程度。因此以上列举的个人情况都是可以用来作为判定衡量效果的标准。如果行为人以前没有犯罪记录,并且性格良好,生活环境稳定,那么该行为人通过适用缓刑后可以期待的效果就会很好,从而使缓刑的作用与目的得以充分体现和发挥。再次,在对犯罪人的个人情况进行判定的过程中,笔者认为犯罪人周围的生活环境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一项重要因素。因为环境是影响一个人性格及行为的重要因素。环境既能造就人的性格,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性格。因为如果即使一个人没有前科,一贯表现良好,身体健康也不错,但是由于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可能迫使人去改变原有的性格,迫于压力去实施犯罪。
由于对于犯罪人是否适用缓刑需要考虑的方面十分的众多,为了尽可能的全面、完善些,某些国外的学者认为,在决定是否对犯罪人适用缓刑时,还应当考虑犯罪人的职业技能、职业记录、支付能力,某些情况下还要考虑诉辩交易。这些我们在判定是否适用缓刑的过程中,也可以加以参考,使得缓刑适用的更加完善、正确,维护法律的公正性。
三、缓刑适用的排除条件
我国刑法规定缓刑适用的排除条件是累犯不得适用缓刑。所谓累犯,是指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被判处一定刑罚之罪的罪犯。在我国,累犯分为一般累犯和特殊累犯两种。一般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而特殊累犯是指因犯特定之罪而受过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又犯该特定之罪的犯罪分子。由此看出,我国刑法之所以明确规定累犯不适用缓刑的原因在于累犯的人身危险性与社会危害性较大,而且在表面看来累犯适用缓刑的期待效果不好,因此不能适用缓刑。
笔者认为法律设定缓刑的排除条件目的在于,明确的规定某些情形排除在缓刑适用范围之外,从而防止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导致失去法律的公正。不少各国对于缓刑的排除条件都有相应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在一定时间内被判处过一定的刑罚。俘)犯罪人被宣布为某种难以改造或者具有某种危险的人。(三)犯某些特殊种类犯罪的人。事实上,在实践中,这些规定都有不合理之处。正如笔者前面所介绍的。犯罪人是否适用缓刑,需要对犯罪人的许多综合因素进行考察判断,得出的结论才是合法公正的。仅仅以某些方面,某一罪行就判定缓刑的适用,难免会显得有些以偏概全,不够全面。
因此,对于缓刑的排除条件,笔者认为不应当规定缓刑适用的绝对排除条件,而应该规定相对的排除条件。原因在于:缓刑的排除条件目的在于符合缓刑的实质条件,使得缓刑适用的真正达到公正全面;不能规定绝对性的排除条件,因为绝对性的排除会导致法官在缓刑适用问题存在缺陷。这点在我国体现的尤为明显,在实践中,由于法官对抽象的缓刑适用条件理解不当,已经出现了不少缓刑适用不当的案件。相对的排除条件可以将判定缓刑适用的实质条件中的主体个人情况作为标准。根据犯罪人的犯罪性质、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犯罪人的学习、生活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作为排除条件的判定标准。这样通过对犯罪人综合、全面的考察分析,可以使缓刑适用的更加正确、公正。
上一篇:试论民间高利贷的刑法规制
下一篇:试析“性贿赂行为犯罪化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