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产业政策法研究述评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6-25
1.产业结构法(产业结构政策法)
关于产业结构法,张雪楳博士专门出版了一本专著《产业结构法研究》。她认为产业结构法包括产业结构优化法和不景气对策法两部分内容。产业结构优化法由产业结构合理化法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法组成[23]。
关于产业结构立法原则,有人提出了市场导向原则、依法调解原则;合理调节原则;效率调节原则等[10];有人认为是决策原则、平衡原则、调整原则,并提出产业结构调节法应是宏观调控法的基本法[24]。有人提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产业结构合理性原则、产业结构高度化原则,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推进产业结构国际化,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宏观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25]。有人提出,社会本位原则,平衡协调原则、优化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23]。
产业结构法的基本内容,大多数认为应包含保护、扶植战略产业、调整衰退产业两个内容。有人认为除了上面的两项,还包含整体产业结构规划制度、促进产业合理化的相关制度(包括技术进步制度、能源结构调整制度、区域开发制度、环境保护制度)[24];有人提出产业结构法包含产业结构优化法(指产业结构合理化法和高度化法,具体包括基础产业发展促进法、主导产业发展促进法、幼稚产业保护扶植法、高科技产业促进法)和不景气对策法[23]。有人提出产业结构法应包括:第一,《农业发展促进法》;第二,《基础设施工业发展法》;第三,支柱产业的立法;第四,《第三产业促进法》;第五,《对外贸易促进法》;第六,《衰退产业条例》;第七,《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立法》[26]。
2.产业组织法(产业组织政策法)
对产业组织法的具体内容还存在争议,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目前还未形成定论。对产业组织法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产业组织法包括反垄断法。具体包含内容又有所不同。如有的认为,产业组织法包括企业合并法、企业集团法、反垄断法、中小企业法、国有资产重组法、外商投资企业产业政策法[27]。有的认为,产业组织法包括反垄断法、企业兼并法、企业集团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28],有的认为产业组织法包括反垄断法、中小企业法、企业合并法、企业集团法、外商投资企业法等[29],有的认为产业组织法包括反垄断与不正当政策法、企业合并与兼并政策法、中小企业政策法[30]。有人认为包括《反垄断法》、《企业并购法》、中小企业法[31]。
第二种观点认为产业组织法并不包含反垄断法。如杨紫烜教授在《经济法》一书中,指出产业组织法的目标是促进企业的合理竞争,实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形成少数大企业集团为主体的市场结构。同时指出产业法与竞争法都是经济法中的重要部门法。竞争法属于市场监管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本质上存在公平与效益的冲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32]。有学者认为产业组织政策法包含中小企业政策法和企业兼并联合政策法[16]。
不管产业组织法的内容如何划分,但基本内容趋于统一。产业组织法就是调整同一产业内企业的组织形态和企业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调整同一产业组织政策的法律。调整目标是促进企业的合理竞争;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形成大型企业机关为主体的市场结构;对其他产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或者大中小企业并布和企业数目较多的市场结构。
3.产业技术法(产业技术政策法)
产业技术法指的是调整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引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产业技术法体系包括科学技术进步法、落后技术淘汰法、产业技术保护法、信息技术促进法、技术引进法等内容[26]。也有人认为,产业技术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规划制度、技术创新制度、技术成果转化制度、技术引进制度、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激励制度及设备更新、改造制度[15]。
有人提出突出产业技术法在产业政策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有关科学技术的立法项目应列为优先立法议程,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构建一个体系比较完善、内容比较完整的产业技术法律体系,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奠定必要的制度基础。产业技术法律实践应以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培育知识经济为根本依据[33]。
有人提出尽快制定产业技术进步基本法,制定特定产业技术进步法(包括主导产业、衰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要注意对衰退产业即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的衰退期的产业,或处于国民经济中地位下降的某一部分或某一些产业给予一定的援助,建立援助机制,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34]。将人力、资金、技术、物质资料等生产要素尽快退出衰退产业投入或转入其他正在兴起或已兴起的产业当中,这当中包括对产业工人的培训和对失业人员的生活保障。
4.产业布局法(区域协调法)
产业布局法是产业布局政策在法律上的表现。主要目标是实现产业在不同区域的合理配置,以确保各地区经济均衡发展。我国产业布局上地区差异较大,区域经济不平衡,需要通过完善产业布局法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法,协调地区之间的经济平衡。在进行产业布局立法时,必须遵循以下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突破行政区域谋发展的理念以及尊重自然规律的理念[7]。
三、评析
产业政策法是经济法的一个重要部门法,在我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为拉动经济,刺激经济复苏、增加就业,国务院自2009年2月份相继颁布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紧接上百条具体产业振兴政策将会出台,研究产业政策和产业政策立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学者对产业政策法相关领域和相关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一些有益的理论。但是也可以看出中国产业政策法研究起步晚,重视程度不够。从论文发表的数量上来看,数量不多(50多篇),从质量上看,在法学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不多。对产业政策法的研究大都在产业政策法的概念、特征、基本原则、法律体系和法律地位等基本理论上的介绍,而且在研究中出现了总论和分论脱节现象。如个别学者认为产业组织法包括反垄断法,使得经济法体系主要由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组成这个普遍认识得到了挑战。其次,虽然提出产业政策法治化的要求,但是许多学者模糊产业政策与产业政策法的界限,未严格区分产业政策与产业政策法。总体说,我国产业政策法的研究状况尚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近年来,产业政策立法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上,其他方面的立法较少甚至没有,忽视了产业政策法法律体系内部的协调性。特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经济的推进,各国主要通过产业技术法促进和改造传统产业,或通过产业技术立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作为中国产业政策立法,应紧跟经济发展变化,追踪时代的发展脉搏,使产业政策法能服务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已在各国达成共识,作为规范和保障产业政策的产业政策法应当做好准备工作,开展生态化产业政策法的研究。另外其他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如随着产业经济的发展和演进,产业融合、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化、产业空洞、产业垄断等相关产业政策法律问题以及产业政策的法治化问题将是今后亟待研究的重点课题。
注释:
[1]卢炯星.论宏观经济法中产业调节法及体系的完善[J].政法论坛,2004,22(1):72,84.
[2]杨紫烜.经济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李昌麒.经济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548;张雪楳.论产业法与国有资产法关系[J].2001,(6):37.
[3]刘文华,张雪楳.论产业法的地位[J].法学论坛,2001,(6):10.
[4]李昌麒.经济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550-551.
[5]杨紫烜.经济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60.
[6]漆多俊.经济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36;刘大洪.经济法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335;王健.产业政策法若干问题研究[J].法律科学,2002,(1):118.
[7]张守文.经济法[M].科学出版社,2008.398,399,398.
[8]王卫国,李东方.经济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654;王先林.产业政策法初论[J].中国法学,2003,(3):113.
[9]李昌麒.经济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10]赵立新.产业法的地位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
[11]龚仰军,应勤健.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148.
[12]漆多俊.经济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54;王健.产业政策法若干问题研究[J].法律科学,2002,(1):122.
[13]张守文.经济法[M].科学出版社,2008.388;史际春.经济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35.
[14]董进宇.宏观调控法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204.
[15]刘大洪.经济法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337,347,347.
[16]李昌麒.政府干预市场的边界——以和谐产业发展的法治要求为例[J].政治与法律,2006,(4):19.
[17]陈淮.日本产业政策研究[M].中国人民出版社,1991.23.
[18]史际春.经济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34.
[19][美]E.博登海默.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87.
[20]张守文.经济法学[M].科学出版社,2008.400;杨紫烜.经济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62;漆多俊.经济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45.
[21]雷凌.论我国竞争法与产业政策法的冲突与协调[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4-17.
[22]冯辉.论产业法与竞争法功能组合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23]张雪楳.产业结构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9,76-77,11.
[24]吕忠梅.产业结构调节法初探[J].法商研究—中国政法学院学报,1994,(6).
[25]喻文莉.产业结构调整的立法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1998,(5):95-96.
[26]卢炯星.论宏观调控法中产业调节法及体系的完善[J].政法论坛,2007,22(1).
[27]符启林.经济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292.
[28]卢炯星.论宏观经济法中产业调节法理论及体系的完善[J].政法论坛,2004,(1).
[29]刘定华,肖海军,等.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227.
[30]姜昕,杨临宏.产业政策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9、45.
[31]刘大洪.经济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85-290.
[32]杨紫烜.经济法学[M];王卫国.经济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656.
[33]何燕林.产业技术法律制度研究[J].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10-12.
[34]李靖宇.论产业技术进步法[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