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危机的性质、根源和经济法对策
我国《计划法》的起草工作开始于1980年。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将制定《计划法》列入了五年立法规划。国务院有关部门于1995年将《计划法(送审稿)》提交国务院审议,但长期处于搁置状态。现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将制定《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法》列入了立法规划。希望该法能够抓紧制定,并早日公布施行。
第三,依法完善财政调控。财政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财政法将财政活动纳入法治轨道,可以从法律上保证财政功能的实现,发挥财政在我国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有利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根据我国《预算法》第54、73条的规定,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必须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不得擅自变更预算。这是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需要,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需要。国家要发挥财政的分配收入功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18]国家要依法对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种、税目、税率、减免税等税法的构成要素做出合理的规定,以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国家要完善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加强转移支付力度,将部分财政收入无偿提供给经济不发达地区、提供给乡村和经济困难群众,有助于缩小地区、城乡、贫富差距。
第四,依法完善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宏观调控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大体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从价值形态上看,就是货币供应量和货币需求量的平衡。金融调控即金融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国人民银行即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国家银行、发行银行、银行的银行,在金融机构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是金融调控的唯一主体。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金融调控的主要手段。中央银行要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正确处理货币供求关系,维护金融稳定,充分发挥在金融调控中的作用。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国家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核心。为了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维护金融稳定,控制与预防金融风险。2009年上半年,我国发放了约7. 4万亿元贷款,是2008年上半年的3倍,超过了2009年全年5万亿元的贷款计划。其中,有1万亿至2万亿元违规流进了房地产和股市,这里还不包括直接对房地产开发和抵押购买发放的巨量部分。对于这种严重透支未来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资产泡沫,监管部门应给予强烈关注。[19]
美国的金融战略的核心内容,是极力推行金融自由化。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我国的金融改革必须排除新自由主义的误导,加强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保障国家金融安全,提高金融效率,推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五,依法加强反对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在我国,已经制定了《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两部法律的实施还存在着问题。例如,外资在我国不仅已经在某些行业形成垄断态势,而且已进入我国钢铁、金融、水泥等支柱企业进行并购,重点并购大中型企业或整体并购同一行业的骨干企业。外资利用其优势产品和垄断地位操纵市场,左右价格,获取高额利润,将大量财富转移至国外;同时,压缩我国民族经济的生存空间。[20]多年来,外资在我国不断提高股权控制率[21]和市场控制率的同时,还往往采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和滥用知识产权等《反垄断法》禁止的行为,以及采取商业贿赂和侵犯商业秘密等《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的行为,严重地影响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危及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竞争法包括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保障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必要在对《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修改完善的同时,依法强化反对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
结论
笔者对当前危机的性质、根源和经济法对策,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探讨,深刻地论述了当前危机的性质和根源,创造性地论述了当前危机的经济法对策,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首先,在当前危机的性质问题上,认为当前的危机是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观点是可取的。笔者从这次危机所涉及到的经济领域的范围和国家的数量以及这次危机所表明的生产过剩的情况两个方面,深刻地论述了为什么说2008年爆发的这次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其次,在当前危机的根源问题上,认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根源的观点是可取的。笔者深刻地论述了要搞清楚产生当前危机的原因、特别是根本原因,必须明确的7个观点;同时指出,关于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精辟论断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再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需要从多方面采取对策;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问题,必须在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同时,最终消灭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笔者紧密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从5个方面创造性地论述了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经济法对策:一是依法加强对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的管理和保护;二是依法完善计划调控;三是依法完善财政调控;四是依法完善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五是依法加强反对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
注释:
[1]转引自丁晓钦:《全球危机与经济政治的民主治理》,《经济经纬》2009年第4期,第158页。
[2]原载法国《费加罗报》2009年12月2日,转引自《参考消息》2009年12月5日。
[3]国纪平:《呼唤公平合理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初析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危害及应对(下)》,载《人民日报》2008年11月6日。
[4]《人民日报》记者报导:《杨洁箎在联合国高级别会议上讲话》,载《人民日报》2009年6月26日。
[5] 《人民日报》记者采访刘伟教授的报导:《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启示》,载《人民日报》2009年8月24日。
[6] 参见《“海啸”起处神话灭——怎么看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载《人民日报》2009年8月27日。
[7] 白暴力、刘永军:《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根源与集中强力爆发的原因》,《经济经纬》2009年第3期,第26页。
[8] 《人民日报》记者采访刘伟教授的报导:《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启示》,载《人民日报》2009年8月24日。
[9] “超前消费”,又称“透支消费”,是指收入低、现实购买力不强的劳动群众,通过贷款用未来的收入购买房屋和消费品的一种消费形式。
[10]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561页。
[11]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1页。
[1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305—306页。
[13]那次世界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情况严重恶化,只有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经济是迅速发展的。以工业为例,1933年与1929年比较,美国降到了65%,英国降到了86%,德国降到了66%,法国降到了77%;而前苏联1933年等于1929年的201%。见《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91页。
[14]载《人民日报》1992年12月21日。
[15]载《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2日。
[16]汪洋:《应对危机不能“赶数据”》,载《人民日报》2009年8月4日。
[17]例如: 2008年我国粗钢产能6. 6亿吨,需求仅5亿吨左右,加上2009年上半年完成的投资和目前的在建项目,粗钢产能将超过7亿吨,产能过剩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2008年我国水泥产能18. 7亿吨,加上在建生产线和已核准而尚未开工的生产线全部建成后,水泥产能将过到27亿吨,市场需求仅为16亿吨,产能将严重过剩。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9年第28号,第12页。
[1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9年第3号,第300页。
[19]《报刊文摘》2009年7月31日。
[20]《报刊文摘》2008年7月23日。
[21]例如,贵州烂泥沟金矿和云南金山矿业有限公司是我国的两个世界级特大型金矿,分别由澳大利亚的澳华公司占85%的股份,加拿大西南公司占90%的股份。见《报刊文摘》2008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