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问题的法学思考(上)——对中国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6-25
5.董事义务与董事责任的限制
(1)董事义务。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学界早期的关注点是比较宏观的,主要是侧重对董事义务体系构建的研究。如关于义务体系问题,有研究者认为,从世界各国公司法及其实践来看,董事对公司的义务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善管义务,具体内容包括正确决策、妥善管理公司资产和维护公司合法权益;二是忠实义务,具体内容包括不得利用职务优势损害公司的利益、竞业禁止和除公司章程规定或者股东会同意之外,不得进行自我交易[61]。再如关于注意义务问题,有研究认为,董事作为公司的管理机关和业务执行机关,在执行业务时必须尽到与其知识、经验、能力相适应的注意义务。这种义务是董事作为公司代理人性质和地位的必然要求和体现。如果董事违反此种义务并致公司、股东和债权人利益损害的,除有法定的免责条件外,应承担赔偿责任[62]。
与早期的研究成果相比较,近几年的研究更多侧重对具体义务的详细和纵深研究,研究成果也更具有可操作性。这正如有研究者所倡议的,中国需要的不仅仅是关于公司董事义务的笼统性规定,更需要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则,如商业判断规则、重大过失规则等[63]。关于董事的竞业禁止具体义务问题,有研究者认为,公司立法对竞业禁止的规定有如下缺陷: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主体范围不一致;具体期限不明确;竞业界限模糊;法律责任体系不完善。并指出建构董事竞业禁止制度应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法益衡平原则、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淡化差别待遇原则和可诉性原则。我国董事竞业禁止制度完善的目标是:董事竞业的绝对禁止应改为相对禁止、统一董事竞业禁止义务的主体范围、明确规定竞业禁止义务的时间界限、明晰董事竞业的外延范围以及完善法律责任体系[64]。也有研究者从债权人、第三人以及公司破产的视角对董事的义务进行了研究,并认为,相对于董事而言,债权人取证的能力比较弱,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董事具有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公司及债权人利益受到损害,除了应对公司承担相应责任外,亦应对公司的债权人承担相应责任[65];应进一步从第三人的范围、责任标准、责任形式的选择上完善董事对第三人责任制度[66];在公司破产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管理的空洞,如果仍旧按照平时的义务标准来要求董事,由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则极有可能造成债权人处于十分不利的位置,致使其权益得不到必要的保障,因而公司破产时应强化董事注意义务[67]。还有研究者主张完善董事的离任义务,即规定离任董事的保密义务,增加离任董事的竞业禁止义务,明确离任董事“不得策反重要员工的义务”[68]。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有研究者对董事信义义务的构建体系提出了比较新的看法,认为董事的诚信义务可以作为一项独立的信义义务予以确认,与传统的注意义务和忠实义务并列,从而构建董事信义义务的三元体系。将董事诚信义务的基本涵义界定为董事主观上诚实;客观上忠于职守、行为端正,不违反商业正当行为准则以及基本的道德规范。在诚信义务的行为模式方面,董事不得故意使公司违法,行为时不允许存在非经济的不当动机,对其职责不应存在根本性的疏忽或懈怠。确立董事诚信义务的独立地位,源自董事信义义务发展的内在必要性;重新构架传统的信义义务组成,能够形成一个合理的信义义务学说[69]。然而,确立此种“诚信义务”的必要性的深层次理论基础是什么?此种“诚信义务”与传统的“忠实义务”在本质上到底有什么区别?在实践操作中究竟有何独立的价值和功能?这些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2)董事的责任限制。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责任限制的内容设计和构建路径上。有研究者认为,在董事义务与责任不断强化的情形下,应该及时出台相应的董事责任限制机制,董事责任的有限与适度是实现公司健康发展的必要。并且认为,可以从责任免除、费用补偿和责任保险三个方面对董事的责任予以限制[70]。有人对董事勤勉义务判断标准作了比较研究,提出了董事勤勉义务的判断标准,并认为,应该导入商业判断规则,减轻董事经营风险,对其法律责任予以限制[71]。也有研究者从建立董事风险转移机制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应建立两类董事风险转移机制:一是董事责任保险机制,即运用商业保险机制转移经营风险;二是董事补偿机制,即公司董事在从事经营管理行为的过程中,如因某些过失行为而对他人承担赔偿责任,或者因成功抗辩第三人索赔而支出的抗辩费用,在一定条件下由公司给予适当补偿的机制[72]。还有研究者认为,日本董事责任免除制度有待借鉴。其理由是:日本的董事责任免除制度减轻了董事赔偿责任;采用事后责任免除方式,有助于避免直接破坏责任制度的抑制违法的功能;股东大会特别决议减轻董事的责任,体现了相当的民主性;将赔偿责任与报酬结合体现了公平性;修改法在程序上的详细规定,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73]。
上述研究成果对董事责任限制的框架体系和主要内容作了探索,但是,面对立法的完善和现实的实践操作,需要研究的问题还是很多。就董事责任限制的立法而言,现行《公司法》对董事的责任免除只有第113条第2款作了简单的规定,对董事的费用补偿和责任保险无任何明确规定。就现实的实践操作而言,董事责任承担原则和免责的原则是什么?董事的免责和费用补偿应该由谁来认定?公司章程能否对特定情形下董事赔偿责任的免除作出明确的具体规定?在设置董事费用补偿和责任保险的规则和标准时如何平衡股东的利益?这一系列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注释:
[1]徐晓松.论资本监管与公司治理[J].政法论坛,2003,(4).
[2]张小兰,刘苗荣.从现代公司治理理念看新公司法的修改[J].河北法学,2006,(4).
[3]罗彦.论公司治理、公司效率与公司盈利[J].当代法学,2003,(7).
[4]赵万一.公司治理与投资者利益保护[A].王保树. 21世纪商法论坛——投资者利益保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93-194,194,205,203.
[5]阳东辉.经济民主:现代公司控制权扭曲的解决思路[J].现代法学,2004,(2).
[6]施天涛.公司法的自由主义及其法律政策——兼论我国《公司法》的修改[J].环球法律评论,2005,(1).
[7]袁锦秀.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规制——基于政府规制理念的考察[J].法学,2003,(2).
[8]李曙光.公司法的模式、理念与修改[J].环球法律评论,2004,(冬季号).
[9]刘迎霜.公司契约理论对公司法的解读[J].当代法学,2009,(1).
[10]于群.公司治理的法哲学分析[J].当代法学,2002,(6).
[11]彭真明,陆剑.德国公司治理立法的最新进展及其借鉴[J].法商研究,2007,(3).
[12]王钧.私有化、公司法和公司治理——评俄罗斯的私有化及其股份公司法[J].比较法研究,2003,(3).
[13]雷涵.我国公司法人机关权力制衡机制的公司法完善[J].法律科学,1997,(6).
[14]朱晔.公司治理结构浅探[J].当代法学,2002,(3).
[15]刘俊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公司法的修改前瞻[J].中国法学,2002,(6).
[16]杨震.论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J].中国法学,2003,(1).
[17]廖斌,徐景和.公司多边治理研究[J].政法论坛,2003,(1).
[18]许海雷.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设想[J].当代法学,2003,(12).
[19]李茂年.美国公司改革法案评述[J].法商研究,2003,(2).
[20]刘桂清.公司治理的司法保障——司法介入公司治理的法理分析[J].现代法学,2005,(4).
[21]邓辉.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模式下的股权制衡问题[J].中国法学,2008,(6).
[22]丁广宇.论有限责任公司债权人权利的回归——基于相机治理理论的探讨[J].法商研究,2008,(2).
[23]丁丁.欧盟统一的法定审计制度:挑战与改革[J].河北法学,2007,(12).
[24]王保树.非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实践:现状与期待——公司治理问卷调查分析[J].当代法学,2008,(4).
[25]邓峰.中国公司治理路径的依赖[J].中外法学,2008,(1).
[26]王海平.公司章程性质与股东权益保护的法理分析[J].当代法学,2002,(3).
[27]王毓莹.章程自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
[28]董慧凝.公司章程自由及法律限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9-35.
[29]王保树.从法条的公司法到实践的公司法[J].法学研究,2006,(6).
[30]朱慈蕴.公司章程两分法论——公司章程自治与他治理念的融合[J].当代法学,2006,(5).
[31]赵万一.关于完善我国公司法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6).
[32]钱玉林.股东大会中心主义与董事会中心主义[J].学术交流,2002,(1).
[33]胡文涛.确立股东的制止请求权和股东大会决议瑕疵诉讼提起权的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1999,(5);钱建军.股东大会决议效力的司法审查[J].人民司法,1998,(9);徐燕.公司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304;孔祥俊.公司法要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 319.
[34]钱玉林.股东大会决议瑕疵的救济[J].现代法学,2005,(3).
[35]李建伟.公司决议效力瑕疵类型及其救济体系再构造——以股东大会决议可撤销为中心[A].商事法论集•第2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53-94.
[36]钱建军.股东大会决议效力的司法审查[J].人民司法,1998,(9);李建伟.公司决议效力瑕疵类型及其救济体系再构造——以股东大会决议可撤销为中心[A].商事法论集•第2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53-94.
[37]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93.
[38]黄学武,葛文.股东会召集程序瑕疵与撤销——一则申请撤销股东会决议纠纷案评析[J].法学,2007,(9).
[39]钱玉林.论可撤销的股东大会决议[J].法学,2006,(11);黄学武,葛文.股东会召集程序瑕疵与撤销——一则申请撤销股东会决议纠纷案评析[J].法学,2007,(9).
[40]赵江涛.股东(大)会召集程序瑕疵及司法救济[N].人民法院报,2007-03-21(6).
[41]张民安.董事的法律地位研究[J].现代法学,1998,(2).
[42]倪受彬.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与制度完善[J].河北法学,2006,(9).
[43]赵旭东.上市公司董事责任与处罚[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5- 6;张卫英.法人是否可以担任公司董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44]梅慎实.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运作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374-375.
[45]叶敏.公司董事法定任职资格问题研究[J].法学,2006,(3).
[46]谢增毅.董事会委员会与公司治理[J].法学研究,2005,(5).
[47]黄建勋.董事会内部权力构架辨析[J].当代法学,2003,(8).
[48]王千华.独立董事若干法律问题探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1,(6).
[49]官欣荣.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治理:法理和实践[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228.
[50]罗培新.“冷眼”看独立董事[J].资本市场,2001,(7).
[51]赵万一,陶云燕.对独立董事制度功能的重新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3).
[52]吴敬琏,王珏,胡汝根,徐志毅,陈晓红,钟发平,刘亚军.独立董事在中国——专家纵论独立董事[J].经贸导刊,2001,(5).
[53]刘龙灵,张玉秀.冷眼近看“独立董事”[J].财经论坛,2003,(5).
[54]李建伟.论我国独立董事产生机制的重构[J].法律科学,2004,(2).
[55]谢朝斌.股份公司独立董事任免制度研究[J].河北法学,2004,(7).
[56]陈吉斌.论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缺陷与完善[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4).
[57]蔡元庆.日本董事责任免除制度的新发展[J].民商法学,2003,(8).
[58]李霞.质疑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设立[J].东岳论丛,2008,(5).
[59]方流芳.独立董事在中国:假设和现实[J].法学论坛,2008,(5).
[60]彭真明,常健.盲目照搬还是尊重国情——对当前《公司法》修改中几个问题的反思[J].法商研究,2005,(4).
[61]戴中平.论现代公司董事的义务和责任[J].企业家天地,1997,(6).
[62]张民安.董事的注意义务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增刊).
[63]任自力.美国公司董事诚信义务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7,(2).
[64]吴红瑛.董事竞业禁止立法建议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65]邹碧华.论董事对债权人的民事责任[J].法律适用,2008,(9).
[66]姜惠琴.董事对第三人责任[J].法学杂志,2006,(6).
[67]王平.公司破产时董事的注意义务[J].金融经济,2008,(2).
[68]马其家.我国的董事离任义务及其法律制度的完善[J].法律适用,2007,(2).
[69]朱羿锟,彭心倩.论董事诚信义务的法律地位[J].法学杂志,2007,(4).
[70]任自力,曹文泽.论公司董事责任的限制[J].法学家,2007,(5).
[71]刘敬伟.董事勤勉义务判断标准比较研究[J].当代法学,2007,(5).
[72]王伟.董事补偿制度研究[J].现代法学,2007,(3).
[73]蔡元庆.日本董事责任免除制度的新发展[J].政治与法律,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