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视域下的政府犯罪概念初探
摘要:在国际法领域进行政府犯罪的相关研究受到概念模糊的束缚。通过文献收集和整理,归纳政府犯罪概念的特征,在类比国家犯罪概念的基础上,认为政府犯罪是一国政府严重违背对于保护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至关紧要的国际义务、犯下被整个国际社会公认为犯罪、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有组织行为。
关键词:政府犯罪;国家犯罪;国际法
2001年国际法委员会二读通过的《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文草案》(以下简称《国家责任草案》)删除了在一读时通过的第19条——国家对“国际犯罪和国际不法行为”刑事责任的归责因素。国家犯罪和国家刑事责任的提法遭到了大多数主要国家的强烈反对。
从国际法学者的视角,承认国家犯罪和追究国家刑事责任,无异与国际法“国家之间法”的性质及“平等者之间无管辖权”的法律原则相违背;但是国际法领域的有些罪行确实是“国家行为”的产物,或者是按照“国家赞成的政策”行事的结果,例如“战争中的犯罪行为通常不是为实现私人的利益和欲望,而是代表国家或作为国家机关而作出的”,若对其听之任之,可能严重威胁国际安全与和平,置国际法的价值追求于不顾。
刑法学者同样陷于两难境地。获得道义上的支持或者找到某个必须依赖国家本身力量实施而达到的强行法犯罪的实例并不难,2007年国际法院在波黑诉塞黑案的判决中明确指出国家可以犯下灭绝种族罪。在理论层面上,国家应当承担国际刑事责任;但在现实中,刑法学者面临合法性原则的挑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国际公约明确规定国家的刑事责任。
因此,在世界主要以国家为基本终端单位,以国家的方式组织起来这一事实尚未改变之前,一味追求“国家犯罪”及国家刑事责任存在巨大的障碍;然而简单的回避国际社会面临的困境,并放弃国际法的价值追求于不顾又是可悲的“鸵鸟政策”。
一、“政府犯罪”概念的提出
20世纪50年代,德罗斯特(Drost)教授提出:以“政府犯罪”代替“国家犯罪”,可在国家主权与国际法治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在司法意义上,国家犯罪的概念是行不通的。相反,政府犯罪,则是法律所承认的事实……国家与道德无涉,而政府往往是不道德的。在法律和实践层面不可能惩处一个国家,但如果国际法律秩序提供了可以实施刑事司法的制度,政府是可以和应该受到惩罚的。”往往“最严重的罪行——导致人身伤害,剥夺公民自由,造成经济损失,具有个人和组织以国家名义行事的属性”,所以“将个人和政府机构实施的对他人奴役和歧视的法律责任推给整个国家显然是不公平的”。
早在二战后纽伦堡审判中,审判机构通过制定或完善法律机制,处理从1933年至1945年由整个德国国家机器和众多的自愿参与者所犯下的各种有组织犯罪活动。当时荷兰代表就曾建议审判委员会应该宣布整个德国政府对它下级所犯的暴行负责。这里暗含了一种观点,即对个人(包括国家元首)和有组织团体的刑事审判,都不如由政府代表整个国家为所犯罪行承担责任。这项提议得到当时澳大利亚、比利时、中国、挪威、波兰和前南斯拉夫代表团的支持。本世纪初全球反恐政策研究中,易显河教授认为:“在现行国际法的总体框架内,可能需要为打击恐怖主义提供某种例外,当一国政府支持恐怖主义,适用政府犯罪的概念对打击恐怖主义有一定的帮助。”
但是,国际司法实践只追究了个人和有组织团体的刑事责任(犯罪团体或组织中是否包括一国整个政府,没有明确的答案)。究其原因,一国政府往往与这个国家被等同起来,“其作为秩序化统治的一种条件而言,政府是国家的权威性表现形式。”《国家责任草案》中“可归因于国家的行为”第一款即包括政府行为,政府犯罪被当然地视为国家犯罪,而有关国家犯罪和追究国家刑事责任的理论尚在争论之中,更何谈前者。
二、“政府犯罪”概念的应用
尽管历次国际法庭没有宣布某国政府为犯罪组织或犯罪政府,国际刑事责任主体的研究聚焦于国家和个人,但“政府犯罪”的概念仍然在国内法和国际法研究中应用。
在国内法层面,政府犯罪与法人犯罪、职业犯罪和技术犯罪同归于“白领犯罪”的范畴,是政府权力滥用的结果,“政府为了维持对国家权力的控制,实施极端的不公正……实体正义要求禁止实施实际上维持这种不公正的成文和不成文法”;其最广泛的含义指“国家机构—例如安全机构、军队、警察和教育机构等对人民犯下的所有罪行”,包括腐败、非法窃听、掩盖真相、选举诈骗、虐待劳工和破坏环境等,伤害到该国大多数人的基本人权。
“政府犯罪”在国际法研究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研究或指明某一具体实例为政府犯罪(日本军国主义政府1932年到1945年间的策划、建立、实施“慰安所”制度;美英当局在关塔那摩和阿布格莱德监狱的虐囚行为;非洲某些国家在内战中为控制钻石开采区将人民驱逐出家园的行为);或指明政府犯罪的某些特征——可归因于政府的有组织行为、严重违反国际法、行为造成严重伤害;或认为一国某时期的政府为犯罪组织,例如屠杀犹太人的德国纳粹政府、支持恐怖主义的阿富汗塔利班政府、实行种族隔离的南非政府等。
三、初步定义“政府犯罪”
由于缺乏明确的国际法意义上的定义,有关“政府犯罪”的研究受概念模糊的束缚。“政府犯罪”的定义应是揭示该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以列出“政府犯罪”的基本属性来描写或规范该概念的意义。在本文中,政府指代表公民行使政治权力、统治和领导各种国家事务的人所组成的机构,是“作为国家的代理人并具有授权的国家机关的实体,在国际上可能有单独的人格和适当的活力。”
(一)“政府犯罪”的特征
学者基于感性经验的直接概括,归纳形成“政府犯罪”的特征。通过文献的收集和整理,粗略总结如下:
1.有组织、有系统的政府行为 要将某一犯罪归于政府,这一罪行必须由政府参与、组织或纵容。“1938年3月4日一份由陆军部军事管理局起草的题为《关于招募妇女为军队慰安所工作》的文件证实,日本政府不仅参与招募慰安妇,而且清楚在招募过程中常常使用不法手段”;随着众多文献的揭秘,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为推行战争,侵略别国,系统参与慰安所建立和运营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因此慰安所制度被视为“政府犯罪”。有学者提出,柬埔寨红色高棉统治时期的强迫婚姻,属于政府犯罪的范畴。有证据显示在1975-1979年间,红色高棉政权将“强迫婚姻”作为一项政府政策推行:严格实行同一阶级的男女之间缔结婚姻、强迫不符合政策条件的夫妇离婚;但作为奖励,允许干部和伤残军人选择任何自己想要的妇女(不论阶级、不论对方意愿)作为结婚对象。这种有浓厚阶级色彩的“强迫婚姻”完全违背了当地的传统与伦理。
系统性和制度化的要素在“政府犯罪”中体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