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晶 梁小洁 时间:2014-09-22
  (二)信仰教育引导不足
  1.多元化信仰难求“和谐”
  信仰对象的多元化如今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多元化信仰难求“和谐“,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导不足的潜在影响因素。从东方到西方,从古代到现代,不同思想学派在不断地壮大过程中均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思想气候群。而对于某种思想的信仰者本身而言,信仰寄托之处即为心灵所需,因个人需求不同而选择各异。
  随着不同文化的融合,各宗教学派将传统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候选人”进行“瓜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信仰教育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宣传力量受阻。因为众多信仰的差异必须得到承认和维护,也因为这种差异性被认为可能对所有人都是有价值的和重要的,所以诸多信仰中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应当得到分享、交流 。
  2.学生主体意识过于强烈
  计划生育政策的事实,使得当代大学生大多处于家中独生子女状态。而独生子女由于长时间独处,从心理到行为均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
  调查研究表明,青年大学生对信仰问题主体意识的增强,表现为自我意识逐渐强烈,“是否信仰”、“信仰什么”、“如何信仰”等价值选择更倾向于从自我需要出发,关注世界、关心国事的激情洋溢的理想主义开始让位于切实的个人生活和对前途的权衡。于是,表现为人们常说的:当前的青年大学生更加“务实”。他们不再愿意从“社会需要什么”出发来思考问题,而更倾向于“我想要什么”的自我价值选择 。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引导作用在主体思想的选择干扰下有所削弱。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以学生为本,采取多样信仰教育方式
  1.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导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意识形态性的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功能。导向功能主要有理想信念导向、奋斗目标导向、行为方式导向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导向作用极为重要,思想政治的教育者:包括理论课老师、辅导员等是导向作用产生的发出者。对于大学生的信仰教育而言,他们是行为的实施者与承担着,对于信仰的树立具有直接导向作用。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相关内容的传播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采取的方式不应是填鸭式的强行灌输法,而是做到将理论化教学内容深入浅出,以典故或身边发生实例为教学案例,在分析案例过程中做到动静结合——即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激发学生以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的途径。从而引导学生不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为枯燥的书本知识,指导学生自主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主观意识方面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并在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学习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结合现实生活对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行批判、纠正、完善。
  2.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为基础,增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蕴含最为深厚的历史感情,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鼓舞和激励着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斗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不只是一种口号,更应该将这种社会心理化为内在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并付诸于实际行动。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最终指导革命,取得了全中国的胜利解放。随着改革开放,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不能忘记的是那些浴血奋战的日子里,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解放、为中国共产党正确理论的确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理论教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离不开对该理论在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贡献力量的讲述。
  (二)提高学生党员思想觉悟,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理论宣传力
  马克思主义信仰逐渐被边缘化,致使其信仰缺失反映出学生党支部建设过程中的不足。随着社会发展的物质化程度加深,加入党组织已成为利己主义者、功利主义者的追求。一部分当代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不是因为单纯信仰马克思主义,而是为了以生存为前提的功利性目的。在调查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时,为毕业时找个好单位创造条件的占48.3%;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只占31.2%;希望得到领导重视的占10.4%;随大流的占10.1% 。这种过分追逐个人利益而为达成目的牺牲信仰的行为是有失道德行为规范的。
  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树立学生党员模范,培养学生党员群体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即:外在的社会意识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意识,从而实现从社会意识到个体意识的飞跃;实现从个体意识达到道德行为实践的飞跃 。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做到对信仰的态度的忠诚、专一。

  三、结语

  席勒曾在《审美教育书简》第十九封信第二自然段指出:“在感官印象给人的思维活动规定内容之前,人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无边的规定性:无穷的空间和时间供人的想象力自由使用,而且由于在这个可能性的广阔领域中没有任何固定的东西,所以就无需排除任何东西。” 因此,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一种情感寄托,它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快速成长时期,为即将步入社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科学健康的信仰,有助于他们的生存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所亟不可待需要解决的问题。思想教育者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关注,有助于教育过程中对于该问题的解决,以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树立与弘扬。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