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定不移贯彻实施 矢志不移改革完善
论文摘要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为了加强对人民检察院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进行监督而创设的一项制度。它旨在加强对检察机关直接受理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从实体和程序上进行外部监督,以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确保依法公正履行检察职责,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该制度符合现代法治理念,符合司法改革方向,是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生动体现,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一朵奇葩。
论文关键词 检察机关 人民监督员 职务犯罪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法律依据和理论根据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司法体制改革进程中检察机关在法律无明文规定情况下的一大创举,其直接依据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其法律依据是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相关规定。《宪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该制度旨在加强对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外部监督,要求检察机关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民主监督,具有宪法上的正当性、合理性。《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七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工作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设立实现了人民群众法定监督权力的制度化、具体化和经常化,有利于确保检察机关依法公正履行检察职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民监督员制度设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加强对人民检察院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进行监督,确保检察机关依法公正行使检察权,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促进司法民主和司法公正。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权力制衡的迫切需要
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依法行使检察权。在直接受理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集立、侦、捕、诉于一身,行使立案权、侦查权、决定逮捕权、审查起诉权和提起公诉权。这些权力的集中统一行使,有利于整合司法资源,形成强大合力,提高司法效率。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个问题:“谁来监督监督者?”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对此,人民监督员制度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人民检察院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接受社会监督。”此前,无论是检察系统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还是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其实质都是权力对权力的制约。而人民监督员制度则是在检察领域的若干关键环节引入了外部监督,实现了权利制约权力。该制度是检察机关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关于权力运作和制衡机制的一大创举
(二)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保障人权的必然要求
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是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现代刑事法治越来越注重人权保障。然而,公权力天然具有扩张的本性,极易对人权产生侵蚀。因此,制约公权与保障人权实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设立人民监督员制度,在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过程中引入外部监督,一方面可以对其行使检察职权产生有力约束,确保其依法公正履行检察职责,不致对职务犯罪嫌疑人的人权造成侵犯。另一方面,由于人民监督员的介入,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控辩力量对比悬殊局面,平衡了诉讼结构,使之更加倾向于保障职务犯罪嫌疑人的人权。
(三)人民监督员制度是诉讼民主的题中之义
如前所述,检察机关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存在权力封闭运作的痼疾,开放度不高,透明度不够,外部监督缺位,将难以保障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容易滋生权力专断和腐败,不利于实现司法民主和公正。检察权从属于国家权力,归根结底属于人民。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是代表人民依法行使检察权,绝不能异化为检察权的垄断者,而应自觉接受社会民众监督。人民监督员制度把部分民众纳入检察权的行使过程中来,提出意见和建议,进行监督。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司法改革的目标是使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十七大报告又指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正是在检察领域保障民众参与,增加执法开放度和透明度,有利于促进司法民主和公平正义,符合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
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人民监督员制度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我国司法体制改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有力加强了对人民检察院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外部监督制约,扎实提高了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真正确保了依法公正履行检查职责,切实维护了社会公平和正义。实践证明,该制度是切实可行的,并且是行之有效的,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较强的公信力。
(一)让权力在阳关下运行,利于司法公开
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集立、侦、捕、诉于一身,权力运作存在封闭化缺陷,人民监督员制度便是对抗这一顽疾的一剂良药。该制 度将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置于社会民众监督之下,增加了执法开放度和透明度,有效避免和防止了暗箱操作,实现了让检察权在阳关下运行,促进了司法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