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基层干部素质与法制意识培养研究
(二)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农村基层干部要依法办事,要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在遇到矛盾时,要依法进行调处解决,绝不能有法不依和违法办事。其次,农村基层干部要引导村民在遇到矛盾时,要在法律的框架下去解决,有理也不能违法,要通过法律的渠道解决一切问题。因此,创造稳定的农村环境,必须提高基层干部的法律素质,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形成崇尚法治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广大村民在法律范围内解决一切矛盾,构建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这就要求必须首先加强村级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的法律教育工作。
(三)加强监督,加强基层民主法制机制建设
县、乡(镇)党校都应把法律知识作为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集中组织村干部培训或分阶段进行专业法的集中培训,为村级干部提高法律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今后评议党员干部还要把是否积极学法、依法办事作为评议干部好坏的重要标志。对平时法制观念淡薄,不能依法办事,甚至经常违法违纪的村干部,该罢免的要依法罢免,该处罚的就要严肃处罚,做到赏罚分明,公正用人。进一步健全民主法制建设工作的组织网络机制,使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工作向纵深推进。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中,把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和完成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对完成好的予以肯定和奖励,完成差的予以追究和惩罚。并把干部学法用法、依法行政的情况作为干部任用、晋升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
(四)学用结合,加强基层干部学法培训制度建设
倡导“学用结合”的法律教育途径,具体要落实如下“五抓”:一是抓法制教育各项措施的落实,形成提高村干部法律素质的氛围。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富裕,使个别村民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有的不思进取,吃喝享受;有的乱占土地,违法建房;有的不懂依法经营,导致经营失败;还有的沾染不良习气,吃喝嫖赌等等。把《宪法》、《土地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10个法律法规及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印发到各户,做到每户一本;要办起村级法制宣传广播站,向全村开展法制宣传;要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法制教育,如针对村委换届选举,开展以保障公民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防止换届选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二是抓村民议事会制度的落实,督促村干部用法学法。村民议事会是体现村民自治、促进依法治村的有效组织形式。要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村民议事会。通过培训和测试,使广大基层干部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理念,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提高法制素质。分期分批对基层干部进行法律知识轮训;依托党校和各单位的集中学习平台,将法制教育内容纳入基层干部理论学习计划之中,做到学法用法的制度化和经常化;定期为基层干部举办法制讲座,聘请法学专家介绍国际、国内法制建设和发展情况,围绕当前工作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案例分析,促进法律知识与实际工作的有效衔接。
(五)村务公开,推行办事公开制度
不仅要把群众要求公开的事项全部公开,而且要把村干部的承诺兑现情况向村民公开,接受大家的监督。在形式上,要设立一个永久性的公开栏,重大事项通过公开栏进行公开。在具体实施上,要注重把好两个关键环节:即确保公开内容的全面真实和注重村民意见的反馈。要通过落实财务公开制度,保证村干部的权力在法律框架内运行。定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并记录在案后,及时安排调解人员上门开展调解服务。调解工作要依法进行,并做到法与情、法与理的协调统一。要利用身边人说服身边人的基层调解的优势,通过讲法律、摆事实,以心换心,以情动人,用真情唤醒当事人。要在调解结束、形成统一意见、签字盖章后,按照要求完善卷宗。要有效整合调解工作资源,逐步建立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体系,有效形成上下联动、行业联合、部门联手的调解工作格局,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大局。
四、结语
整体看,基于创新视角的基层干部素质与法制意识培养研究是必要的。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工作的考核机制,加大考核力度,变“软任务”为“硬任务”,克服法制建设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总结起来不要”的现象。完善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协作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各部门力量,整合资源,齐抓共管。进一步健全法制宣传教育机制,把服务基层、提高群众法律素质、切实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基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基层干部提高依法执政水平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