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侵权责任法》第15条之规定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静华 时间:2014-06-25

  论文摘要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15条的规定,不难看出,其侵权责任形式几乎照搬《民法通则》对侵权责任形式之规定。即其对物权诉讼中的侵权责任形式与债权诉讼中的侵权责任形式混淆在一起规定。那么,这种规定是否合理?其分列各项侵权责任形式的标准是什么?各项侵权责任形式所适用的归责原则又是什么?正是本文所要阐明之处。

  论文关键词 侵权责任法 侵权责任形式 归责原则

  我们都知道,民法是确定权利的法,并同时规定权利行使的规则,既然有特定的规则,就会有违反规则的情况出现,这时民事权益受损,就需要《侵权责任法》提供救济。《侵权责任法》作为救济法,自然应该规定侵权责任形式。侵权责任形式是指侵权行为人侵害他人的民事权利所应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形式。侵犯不同的民事权利其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一、《侵权责任法》的侵权责任形式

  《侵权责任法》第2条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总体上讲,侵权责任法的保护范围主要包括两个大方面:一是私法上的绝对权。首先,侵权责任法保护的必须是私法上的权利,公法上的权利(如宪法里规定的公民享有的权利)不属于侵权责任法保护的范围;其次,必须是绝对权,具体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财产权又可以分为物权和知识产权。二是第三人侵害的债权。这里虽然涉及到相对权,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合同当事人之间发生的违约事项应适用《合同法》,但当涉及到合同之外的第三人时,则可使用《侵权责任法》。
  通过对我国《侵权责任法》保护范围的分析,结合《侵权责任法》对侵权责任形式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侵权责任法》的侵权责任形式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即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请求权。其中绝对权请求权包括物权请求权、人格权请求权和知识产权请求权。从以前学习的知识我们都知道:物权请求权包括返还请求权、妨害排除请求权和妨害防止请求权;人格权请求权是指侵害人格权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包括妨害除去请求权和妨害防止请求权;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对这些权利的保护已在《知识产权法》里做了相应规定,从中可以看出知识产权请求权包括妨害除去请求权和妨害防止请求权。
  综上所述,我国《侵权责任法》的侵权责任形式包括:第一,绝对请求权,包括返还请求权、妨害除去请求权和妨害防止请求权;第二,侵权责任请求权。

  二、我国相关法律对侵权责任形式的规定

  (一)《民法通则》对侵权责任形式的规定
  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3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134条规定了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1)停止侵害;(2)排除妨碍;(3)消除危险;(4)返还财产;(5)恢复原状;(6)修理、重作、更换;(7)赔偿损失;(8)支付违约金;(9)消除影响、恢复名誉;(10)赔礼道歉。
  (二)《物权法》对侵权责任形式的规定
  我国《物权法》第34条到第37条分别规定了物权的四种保护方法:(1)返还原物请求权;(2)消除危险、排除妨害请求权;(3)修理、重作、更换、恢复原状请求权;(4)损害赔偿与其他民事责任请求权。
  (三)《侵权责任法》对侵权责任形式的规定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15条规定,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主要有:(1)停止侵害;(2)排除妨碍;(3)消除危险;(4)返还财产;(5)恢复原状;(6)赔偿损失;(7)赔礼道歉;(8)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侵权责任法》中规定的责任承担方式基本上继承了《民法通则》和《物权法》的侵权责任形式。《民法通则》中除(6)修理、重作、更换和(8)支付违约金,其他八项均被《侵权责任法》所规定,而《物权法》中除修理、重作、更换,其他各项也在《侵权责任法》中都有体现。

  三、《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形式的立法体例

  虽然说《民法通则》与《物权法》都是确权法,没有提供救济的功能,但在《侵权责任法》还未出现之前在其中规定责任承担方式确实有一定的必要性,而在《侵权责任法》出现之后,作为一部权利救济法,责任承担方式应以其规定为主,所以《侵权责任法》所规定的责任承担方式应该尽可能的完善,涵盖《侵权责任法》保护范围内所有权利的救济方式。
  通过分析《侵权责任法》中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1)停止侵害和;(2)排除妨碍属于绝对权请求权中的妨害除去请求权;(3)消除危险属于绝对权请求权中的妨害防止请求权;(4)返还财产属于绝对权请求权中的返还请求权;(5)恢复原状和;(6)赔偿损失属于有损害的侵权责任形式,而因为我国还没有人格权法,所以(7)赔礼道歉和(8)消除影响、恢复名誉是对侵犯人格权责任承担方式的规定,以求我国《侵权责任法》所规定的责任承担方式可以涵盖其保护范围,更好的发挥救济法的功能。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