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与职务犯罪侦查的新途径——以周久耕案为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金涛 时间:2014-06-25

   [摘要]本文阐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网络逮捕了周久耕,从周久耕案看网络舆论的特点,网络反腐的新构想。
  [关键词]网络舆论 职务犯罪 网络反腐
  
  一、网络逮捕了周久耕
  2008年12月10日,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接受了《新华日报》等12家媒体的集中采访。因其表示将对低价售房行为进行查处,而被认为是房地产商的代言人和推动者遭人肉搜索。很快周久耕抽1500元一条的“九五至尊南京烟”天价烟及在多个公开场合所戴不同名表的照片被贴出,并有网民向相关部门举报。
  事发后第9天,《成都商报》一篇题为《南京市纪检委:网络事可信,不会调查》的报道称,市纪委“10号接待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网络消息不可靠”,“偶尔抽一包九五至尊香烟,尝尝鲜有何不可?”,“纪委不会凭几张网络照片就调查周久耕”,此言论引起网络舆论的极大不满。
  2008年12月28日,在区纪委调查基础上,江宁区委以不当言论和公款高档消费的过错为由免去周久耕房产局局长职务,但这一处理结果并不能平息网络舆论对此案的进一步深究。
  2009年3月20日,南京市纪委向新闻媒体通报称,周久耕因严重违纪被“双开”,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周久耕案是网络舆论监督政府官员的一个经典案例。政府的应对措施有许多值得人深思的地方。但从司法机关的角度而言,最让人遗憾的是当地检察机关对网络舆论没有表现出足够重视,坐失依法独立办理周久耕案的良机。
  二、从周久耕案看网络舆论的特点
  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极大优势,表现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全方位性和廉价性。正是由于这些得天独厚的特点,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在1995年,中国网民人数基本上还是空白,但到2009年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3.16亿,位居世界第一。网络舆论已日益成为我国民众表达意见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成为民意走向的重要风向标。周久耕案正是网络舆论推动了司法的进程,导致了一个贪腐官员的落马,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网民代替司法机关“行使”了侦查权,以舆论的形式“逮捕”了房产局长周久耕。周久耕案显现出网络舆论以下几个特征:
  1.社会关系的再现性
  网络技术与传统大众媒体一样都可以对不确定的受众发布信息,并且具有大容量、立体式、即时性的特点。网络可以比以往任何一种传统媒体更能真实、快速、全面、无损耗地再现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关系和矛盾。如近年来不断飙升的房价已成为社会普通民众最关注、最无奈、怨气最多的领域,而周久耕逆民意而为的言论则正好成为社会矛盾的爆发点。又如江宁区委以不当言论和公款高档消费的过错为由免去周久耕房产局局长职务的处理决定非旦没有平息事态,反而刺激了网民对周久耕存在更深层次问题的追问,这正反应出了现实生活中政府公信力的逐步丧失。
  2.舆论的多元化与不可控性
  基础网络技术多媒体、全方位传播信息的特点,使普通民众可以用极低廉的成本通过制作博客、播客以及即时聊天工具发布和获取信息。信息不再被出版社、新闻机构、政府机构等信息权威机构所控制。互联网使社会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周久耕案件中,新闻网站对此事件的报道更多地体现出新闻的传统特性。真正推动事件发展的网络信息的传播,网民搜集信息几乎涵盖了可搜集到的周久耕的一切信息。网络信息传播快速、多渠道、多元化特点也使得网络舆论具有不可控性。周久耕案件中,庞大的网络舆论主体的多元化也便利政府试图“引导”舆论的做法显得徒劳,如江宁区委对周久耕免职决定引起的舆论反弹。
  3.放大效应
  基于网络技术促成了信息的多无化和不可控性。BBS论坛、电子邮件、博客、网络日志等的存在,使信息的传播速度与范围成几何级放大。周久耕案中体现最明显的就是网络的这一效应。周久耕仅是南京市江宁区的房产局长,其所讲话也仅是针对江宁区的房产市场,而且据某些媒体报道周久耕也并非要查所有低价楼盘。但由于高房价所积累的民怨已久,周久耕的讲话刺痛了大部分民众的痛觉神经,该事件经网络曝光就迅速受到全国网民的关注,从而成为全国性的网络事件。
  三、网络反腐的新构想
  1.职务犯罪侦查面临的问题与分析
  当前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普遍存在案件发现难、查办难的两难问题,通常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案件管辖范围缩小影响线索来源;(2)单位和部门保护主义观念的阻碍;(3)犯罪的作案手法趋向智能化、隐蔽化、多样化导致案件线索发现难;(4)执法观念和办案技能与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复杂形势不相适应;(5)查办大要案件的力度不够,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群众的举报积极性。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