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国新债法上的给付加重制度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6-25
如上文所述,学说中有通过对第275条第2款的理解来推导第275条第1款的意义的尝试。这一论证方式是有疑义的,其目的在于缩限第275条第1款履行不 能的适用范围,使得债务人的履行义务不能法定地被免除,从而得以根据第275条第2款继续苛求债务人的给付努力。笔者认为,第275条第2款存在的根本作 用在于,在给付加重却仍存在给付义务的情况下,赋予债务人以抗辩权,作为其免于给付的救济。因此,在具体案件中,应首先考虑,是否债务人的履行义务可根据 第275条第1款法定地得以免除,而不是考量二者的关系。
本文支持Pickers[65]和Lobinger[66]的主张,认为确认债务人主观履行不能的基础是具体的债务关系的内容。根据债务关系的内容,如果 不可要求债务人继续履行,则履行对债务人而言即不可能(第275条第1款意义上的主观履行不能),而无须再考察债务人能够负担多少给付花费(第275条第 2款)。Lobinger通过一个案例明确了这一观点:原本的种类物在交易中具体化,但是该特定物灭失,虽然有同种类的物存在可置办替代物,但是债务人仍 可根据第275条第1款主张免除给付义务。因为根据债务关系的内容,债务人有义务给付的,仅是特定的具体化的种类物,其余的同类物,并不是债务人负担的范 畴。此外,在不可归责于出卖方的情况下,交易物被盗,但随后获悉,作案者被抓获且该物可由警察处取回,则出卖方能够且必须向买受人交付该物—这也是债务关 系在这一情形下的要求。但是,如果债务人为了寻回被盗物,需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或亲自查明,又或是债务人需将在国外寻得的被盗物运回交易地,这些给付负担对 于一种原本没有置办风险的当地交易是额外产生的,从而对债务人而言是不可要求的。[67]此种情况下,如果给付障碍不可归责于债务人,则债务人不必承担荒 唐的取回义务,而可根据第275条第1款主张主观履行不能,要求免除履行义务。但如果债务人应对给付障碍负责,或是有承诺承担风险,则另当别论。
Jakobs在其1969年发表的文章《履行不能和不履行》中,致力于在旧债法的背景下探讨因给付加重而免除债务人履行义务的问题,并提出:债务人不是因 为主观履行不能而免责,而是当履行障碍不可归责于债务人时,不可要求债务人克服履行困难[68]对此Jakobs做了如下论述,如果债务人必须借助财务上 的高额支出才可克服事后出现的履行障碍,则对于债务人而言,和以回复原状的方式承担损害赔偿义务在法律效果上是等同的。而在债务人不应对履行障碍负责的情 形下,债务人并没有损害赔偿义务,更不需要以回复原状的方式承担损害赔偿义务。[69]所以很显然,前者的要求已然对于债务人而言太过苛求和不公。
正如Jakobs所指出,债务人没有义务克服事后出现的履行障碍,不是因为债务人无法战胜困难,而是根据债务关系的内容,债务人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继续投 人经济上和其他方面的努力。这意味着,在债务人不再继续投人时,完成履行对债务人是不可能的。回到上面的案例,在一次当地交易中,出卖人由于不应由其负责 的盗窃事件而带来的履行困难,即需要将被盗车辆从摩尔曼斯克(俄罗斯)取回,不再对买受人承担交付的义务。根据新债法第275条第1款,买受人的履行请求 权消灭,第275条第2款则与此无涉。
与客观履行不能不同,确认第275条第1款意义上的主观履行不能,不能简单地从现实情况的视角出发,而更多地是一个法律评价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 何一种论断都无法强制地排除其他裁决的可能性,本文即持此种见解。而对于Canaris的观点,认为债务人对于落人深海或压人高楼下的戒指仍负有履行给付 义务,[70]则不能认同。如果债务人由于疏忽未因极不相当的关系提出抗辩,从而未能适用第275条第2款,设想在此种情况下法官判决债务人必须从深海取 回戒指,则未免太过荒谬。
2.将债务关系的内容作为确认债务人是否能够补充履行的基础
根据特定债务关系的内容明确主观履行不能,对于理解出卖人的事后补充履行义务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学生,卖出其二手电脑,但电脑在途中因不可归责于出卖 人的原因损坏,该学生由于主观履行不能而免除其消除瑕疵的义务(第275条第1款)。因为这个学生本人无法修理,而对于本基础交易关系(私人买卖)来说, 无法苛求该学生将标的物送去专门的维修工厂。同样地,本案中对出卖人补充履行不能的判断也无法在理论上得到确凿的证明,但就本案的法律关系来看,该结论在 法律评价的角度上是公正的。
在消费品买卖中,如果涉及未使用过的货品买卖,则出卖人即使在不拥有维修工厂或不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的情况下,也应将瑕疵物品送交生产者修理,这是债法改 革前已反复操作过的实践经验。另外,如果出卖人是专职的商家,则即使在二手交易中,出卖人消除瑕疵的义务也是其买卖合同中未为言传的内容,比如二手汽车的 交易。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仅是第275条第2款决定履行义务的界限。如果购买物在买卖合同签订后被损坏,如卖出的汽车遭遇事故而毁损,则首先需要明确的 是,此时存在的物品,还是否是债务人负有交付义务之物。这是一个评价的问题。如果受到损伤的汽车仅剩下部分可用零件,而整辆汽车需返厂重新制作,则此时不 是第275条第2款界定的范围,而是第275条第1款意义上的履行不能。
(三)第439条第3款与第313条、第275条
由于第439条第3款是特别针对买卖关系中出卖人的事后补充履行义务,根据特别法优先的原则,其适用上较第313条为优。这种考虑是对于两个法条之间竞合 关系的最实际的解决办法。但是,根据《欧盟消费品买卖指令》的原则,对事后履行不相当性的比较仅限于两种补充履行方式之间,不发生完全不相当性意义上的比 较,一旦由此确定的补充履行发生给付需要与给付利益极不相当的情况(此时为完全不相当性的范畴),则不属于第439条第3款的范畴,根据Pfeiffer 的意见,[71]需转而适用第313条交易基础障碍规则。然而,笔者认为,在瑕疵买卖的场合,买卖关系法的事后补充履行规则显然比第313条这样的一般规 范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其法律后果对买卖双方也更为合理。德国的立法者不应机械地照搬买卖指令的规则或立场,公平原则要求对第439条第3款作出合乎情理和 法理的解释,因此对第439条第3款的不相当性不仅应有相对不相当性的衡量,也应有绝对不相当性的考察。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法学上的价值观也在发生改变。在解释和适用如今的第313条时,我们需要考虑到,通过债法改革,“严守契约”原则已在消费者保 护的相关条款中被实质性地缩限了。对于消费者和经营者签订的消费者合同,消费者可以在很多情况下通过陈述理由或是没有理由地撤回(§ 355 BGB)。在经营者未按规定向消费者说明其撤回权时,撤回权不消灭(不受合同订立后6个月的时效限制)。在欧盟委员会的想法中,与对消费者的保护相比,严 守契约原则显然是第二位的。由此也许可以认为,基于对债务人的保护,适用第313条交易基础障碍规则,改变或改订合同,也不必和以往一样过于严格了。
不确定的是第439条第3款和第275条第2款、第3款的关系问题。《立法理由书》提出,第275条第2款仅适用于特定的例外情形,其在价值取向上接近履 行不能理论[72。]因此,债务人援引第439条第3款拒绝补充履行较之于第275条第2款更为可行。[73]相对地,Westermann则认为,在第 439条第3款之外,第275条第2款没有独立的适用范围,两个条款中形成债务人抗辩的理由构成是一致的。[74]综上可知,对不能归责于债务人的履行障 碍,在第275条第2款情况下,履行费用以交易价格为限,在第439条的背景下,出卖人的补充履行义务则以可能的价值减损金额为限。[75]
五、结论
本文面对的根本问题是,“为履行合同义务,债务人应负担多少给付花费,在给付加重的情况下,其应投入多少物质和非物质的价值来实现交易成功”[76]对这 一问题,Lobinger与Picker的观点一致,认为“在一部建立在私法自治原则基础上的债法中,债务关系的内容只能通过对基础的法律关系的解释获 得。该法律关系是合同义务的基础且决定该义务的界限。对法律关系内容的认知并不仅限于其字面表达,更多的是需要根据民法第133条、第157条这样规范性 的条款,考虑个案的不同情形和理解的可能性而获得,或是从法律对特定的交易类型的规定中得出。” [77]如果根据对法律关系内容的解释可得出,债务人在缔结合同时已承诺必要开支或是将其与合同给付联系在一起,则债务人需克服履行障碍,而不必考虑给付 费用与债权人利益是否相当的问题。但是如果通过上述解释,认为给付需要超出债务人的责任范围,则需考虑第275条第2款第二句的债务人的可归责性,即如果 依据债法第276条,给付障碍是由债务人负责时,债务人则需努力承担超出责任范围的给付费用(此时即是可期待的努力);如果给付障碍不应归责于债务人,又 存在第275条第2款的债务人的给付需要与债权人的给付利益之间极不相当的关系,则因为此时既没有相应的合同约定,也没有法律规定,债权人仍然要求债务人 履行合同,后者即可因极不相当(grobes Missverhaltnis)而提出不履行的抗辩。最后,如果根据债务关系内容,债务人的给付义务不包括克服事后出现的履行困难,且履行障碍不可归责于 债务人,则债务人可得免除其义务。
第275条的焦点问题在于如何界定第1款和第2款的范围。本文认为,第275条第1款是对主观不能的注解,不是由对第2款的理解或是基于有利于第2款的目 的而推断出的。第275条第2款的作用在于,当债务人的履行义务不能基于第1款履行不能而法定免除时,为保护债务人,在其给付需要与债权人的给付利益极不 相当时,赋予其拒绝履行的抗辩。认为应通过第275条第2款来限制第1款履行不能,从而加重债务人的负担,是对第275条第2款的误读。债务人履行不能或 是可苛求性均是由债务关系的内容决定,应该针对案件事实进行分析,此时既不产生极不相当的问题,也不会与交易基础制度发生竞合。
如果有履行的可能性,但是要排除给付障碍,债务人的给付花费和债权人的给付利益存在极不相当的关系,则第275条第2款和第313条发生竞合。由于二者在 法律后果上的悬殊,所以实践中易产生价值判断的冲突。部分学者提出,为避免相同事物不同对待,即法律上的价值冲突,建议仅保留两个规范之一,这种提法目前 很难被立法者采纳。法庭上更普遍的做法是,在等价障碍的情形下,以两个规则分别对案件作出评估和判断。认为第275条第2款仅适用于债务人给付需要增加而 债权人利益却没有相应增长的情况,其余情形则由第313条规制。
对于第313条的理解不应限于对法条的字面理解,第313条第1款和第2款的事实构成均有待补充或是根本无法补充,对成为交易基础的情势或重大设想的判 断,更多地表现为法官基于特定案情作出的价值评价。除了有近百年来案例和学说的强大支撑,今时今日的价值变迁也需要立法者和执法者予以关注。
注释:
[1]Dieter Medicus, Schuldrecht I Allegmeiner Ted,Munchen ; Verlage C. H. Beck,16 Auflage,2005,S.163.
[2] 《合同法》第110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或者履行非金钱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要求履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 外:(一)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二)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者履行费用过高;(三)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求履行。"
[3]BT-Drucks 14/6040 zu§313,Stonung der Geschaftsgrundlage.[4]根据联邦普通法院的判例,认为货币贬值超过60%时,应按照交易基础丧失处理。BGHZ90, 227; 91,32; 96, 371:97. 172.
[5]BT-Drucks 14/6040 zu § 275 Absatz 2, S. 129/130.
[6]MiiKo/Ernst,§275,Rz. 19; Eidenmtiller, Jura 2001,824,(831 f.);Zimmer, NJW 2002,1,(11/12 sub 3);Picker, JZ 2003, 1035; Schmidt-Recla, FS Laufs, S. 641;Lobinger, Grenzenrechtsgeschaftlicher Leistungspflichten, S. 87 ff.
[7]Canaris, JZ 2001,499, 501,502; Canaris in Lorenz [Hrg.)Karlsruher Forum 2002, 17 ff;JZ2004,214 ff.
[8]Canaris, JZ 2001, 499, (501).
[9]Staudinger/Lowisch, BGB§275,Rn.19.
[10] Canaris, JZ2001,499, (501).
[11] Canaris, JZ 2001,499, (501);JZ 2004,214.
[12] Zimmer, NJW 2002,1,(2);Canaris, JZ 2004,214; MuKo/Emst, BGB§275,Rn. 51/52;Emmerich, Leistungsstorungen, Rn. 42/43; Palandt/Heinrichs, BGB § 275,Rn. 24/25;Bamberger/Roth/Unberath, BGB § 275, Rn. 42 ff; Faust in Faust/Huber, Schuldrechtsmodernisierung, Rn. 12.
[13] Emmerich, Das Recht der Leistungsstorungen, Rn. 42ff.
[14] Emmerich, Das Recht der Leistungsstomngen, Rn. 63.
[15] Emmerich, Das Recht der Leistungsstorungen, Rn. 65.
[16] MUKo/Emst, BGB§275,Rn. 30a.
[17] MuKo/Emst, BGB§275,Rn. 89-
[18] Faust in Faust/Huber, Schuldrechtsmodernisierung, Rn. 12
[19] Ackermann, JZ 2002, 378, (383 sub b).
[20] Picker, JZ 2003,1035.
[211 Picker, JZ 2003.1035,(1036)
[22] Canaris, JZ 2004,214, (216 ff.)
[23] Lobinger, Grenzen rechtsgeschaftlicher Leistungspflichten, S. 56 if.
[24] Lobinger, Grenzen rechtsgeschaftlicher Leistungspflichten, S. 57
[25] Lobinger, Grenzen rechtsgeschaftlicher Leistungspflichten, S. 64.
[26] Lobinger, Grenzen rechtsgeschaftlicher Leistungspflichten, S. 76 ff, 88ff.
[27] Huber, Festschrift Schlechtriem, S. 521,538 f.
[28] Drauf weist auch Wilhelm, DB 2004, 1599,(1604 sub 2)
[29] Huber, Festschrift Schlechtriem, S. 521,528 f, 530.
[30] Wilhelm, DB 2004, 1599,(1603 f).
[31] Huber, Festschrift Schlechtriem, S. 521 ff, (540 ff).
[32] Huber. Festschrift Schlechtriem. S. 521 ff. (541).
[33] Huber, Festschrift Schlechtriem, S. 521 ff, (542 ff, 546, 561 f);a. A. PalandVHeinrichs,BGB § 439, Rn. 16a.
[34] Huber, Festschrift Schlechtriem, S. 521 ff, (546, 561/562).
[35] Ackermann, JZ 2002, 378, (379/384).
[36] Ackermann, JZ 2002, 378, (383).
[37] Ackermann, JZ 2002, 378, (379/384).
[38] MuKo/Westermann, BGB§439, Rn. 20.
[39] MuKo/Westermann, BGB §439, Rn. 22; desgl. Staudinger/Lowisch, BGB §439, Rn. 43.
[40] MuKo/Westermann, BGB§439, Rn. 22
[41] MdKo/Westermann, BGB§439,Rn. 23.
[42] MUKo/Westermann, BGB§439, Rn. 21.
[43] Pfeiffer, ZGS 2002, 217, (218);Staudinger/Matusche-Beckmann, BGB§439, Rn. 41;zweifelt Bamberger/Roth/Faust, BGB§439, Rn. 40/41,55. Dagegen u. a. Kirsten, ZGS 2005, 66,(67).
[44] Pfeiffer, ZGS 2002,217,(218)
[45] Staudinger/Lowisch, BGB§439, Rn. 41
[46] Pfeiffer, ZGS 2002, 217, (218/219).
[47] Staudinger/Peters, BGB §635, Rn. 9; MuKo/Busche, BGB§635, Rn. 38; Palandt/Sprau,BGB§635, Rn. 10; Bamberger/Roth/Voit, BGB§635,Rn. 14.
[48] MUKo/Busche, BGB §635, Rn. 38.
[49] MiiKo/Busche, BGB§635,Rn. 32.
[50] MuKo/Busche, BGB § 635,Rn. 30 ff, 39; Bamberger/Roth/Voit, BGB § 635,Rn. 14.
[51] MUKo/Busche, BGBV635,Rn. 30 ff, 39.[52] Staudinger/Peters, BGB§635, Rn. 6.
[53] Lobinger, Grenzen rechtsgeschaftlicher Leistungspflichten, S. 241 ff.
[54] Lobinger, Grenzen rechtsgeschilftlicher Leistungspflichten, S. 241 ff
[55] Lobinger, Grenzen rechtsgeschaftlicher Leistungspflichten, S. 268、269
[56] Schmidt-Recla, Festschrift Laufs, S. 641,(662 ff).
[57] Canaris, JZ 2001,499, (501).
[58] Schmidt-Recla. Festschrift Laufs, S. 641.(663/664 f).
[59] Schmidt-Recla, Festschrift Laufs, S. 641,(668).
[60] Canaris in Lorenz (Hrsg.),Karlsruhe Forum 2002,S. 10,(13 ff.);MuKo/Ernst, BGB §275,Rn. 22; Bamberger/Roth/Unberath, BGB§313,Rn. 22.
[61] Canaris in Lorenz (Hrsg.),Karlsruhe Forum 2002, S. 10,(13 ff.);MuKo/Emst, BGB§275, Rn. 21;Bamberger/Roth/Unberath, BGB§313, Rn. 22.
[62] MUKo/Ernst, BGB§275,Rn. 19 ff, (23).
[63] Schmidt-Recla, Festschrift Laufs, S. 641,(662 ff). Die Schuldrechtskommission hat in ihremAbschlussbericht fur den Vorrang des § 306 BGB-KE(§ 313 BGB) als das gegeniiber § 275 BGB-KE spezielle Gesetz pladiert: Abschlussbericht, S. 151(sub 6.).Im Kommissionsentwurf hatte § 275BGB-KE jedoch ein anderes Gesicht als der jetzt geltende § 275 BGB.
[64]这一矛盾被称为"门槛问题"。( Schwellenproblematik) : MUKo/Emst, BGB § 275, Rn. 29.
[65] Picker, JZ 2003,1035.
[66] Lobinger, Grenzen rechtsgeschaftlicher Leistungspflichten, 2004.
[67] Zustimmend Picker, JZ 2003,1035,(1036 ff );Lobinger, Grenzen rechtsgeschsftlicherLeistungspflichten, S. 139/140; Wilhelm DB 2004, 1599, (1604)
[68] Jakobs, Unmoglichkeit, 126 ff, 141 ff, 150 ff.
[69] Jakobs, Unmoglichkeit, 155/156.
[70] Canaris, JZ 2001,499, (501).
[71] Pfeiffer, ZGS 2002. 217,(218/219).
[72] BT-Drucks 14/6040, zu(§439 Abs. 3, S. 232).
[73] Heinrich, ZGS 2003,253, (258).
[74] MuKo/Westermann, BGB§439, Rn. 26.
[75] Ackermann, JZ 2002, 378, (379/384).
[76] Lobinger, Grenzen rechtsgeschaftlicher Leistungspflichten, S. 83.
[77] Lobinger, Grenzen rechtsgeschaftlicher Leistungspflichten, S. 139/140
上一篇:论强制缔约义务
下一篇:论法国民法中的公共用益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