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问题再探索——基于比较法上的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冠玺 时间:2014-06-25
四、结论
 
法人受到侵害时,能否向侵权行为人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此命题具有法学上与实践上的重要意义。法人之性质虽与自然人不同,但同受基本权利保障。由于精神损害赔偿并不以自然人实际发生精神上痛苦为必要(例如植物人),因此自然人的精神痛苦自非其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前提要件,其乃法律拟制的结果;而即便在承认法人实在说的前提下,法律亦非无拟制法人能够主张精神损害赔偿之可能(观诸许多国家之立法例即知)。
 
    我国的立法与学说均未严格区分财产上损害与非财产上损害,仅规定在符合一定要件下,受害人(限于自然人)有权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对于法人的非财产上损害,或得以具体计算出损害以外的损害部分应如何对待,现行法律与实务见解均付之阙如。依据日本法院见解,此部分损害系属“无形损害”;而参照瑞士法与德国法可知,此部分损害系属非财产上损害。为了构建我国相关的损害赔偿责任体系,并且体现精神损害赔偿本质的时代意义,本文建议《侵权责任法》第22条规定中的“他人”应包括法人在内,法人有权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与其得享有的民事权益类型有关。
 
 

【注释】
 
  [1]《民法通则》第120 条:“公民的姓民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偿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 适用前款规定。”
 
  [2]参见关今华:《精神损害的认定与赔偿》,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480页;王利明、杨立新’《人格权与新闻侵权》,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年版,第154-165页。
 
  [3]该《解释》第5条规定:“法人或者其它组织以人格权利遭受侵害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4]《侵权责任法》第22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5]在此应注意的是,非财产上损害并不能与精神损害划等号,此二者与慰抚金之概念,在欧洲法上(包括台湾地区)各有不同的意义,对此本文前已叙明。
 
  [6]比利时最高法院1985年10月7日以及1985年10月9日之判决,参见Christian V. Bar:《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焦美华译,张新宝校,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74页。
 
  [7]西班牙最高法院1972年5月31日之判决,参见Christian V. Bar:《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焦美华译,张新宝校,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73-174页。
 
  [8]法国巴黎地方法院1995年2月1日之判决,参见Christian V. Bar:《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焦美华译,张新宝校,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77页。
 
  [9]BGH 3. 6. 1986, JZ 1986, 1108, 1109.
 
  [10]OLG Frankfurt 17. 12. 1981 NJW 1982, 648.
 
  [11]OLG Stuttgart 13. 12. 1978, MDR 1979, 671.
 
  [12]OLG Munchen 28. 5. 2003,MDR 2003,1418.
 
  [13]See McDougald v. Garber, 73 N. Y. 2d 246, 538 N. Y. S. 2d 373 (1989).本案为美国法关于植物人不得请求慰抚金最著名之案例。转引自陈聪富:《人身侵害之损害概念》,《台大法学论丛》 2006年第1期。
 
  [14]关于慰抚金之各国比较,有关欧洲各国法制,参见W. V. Horton Rogers (ed.) , Damages for Non - Pecuniary Loss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pringer, 2001;关于美国法,参见Dan Dobbs, Paul Hayden, Torts and Compensation, West Group Publishing, 1997, pp. 764-769.转引自陈聪富:《人身侵害之损害概念》,《台大法学论丛》 2006年第1期,第72 - 73页。
 
  [15]第253条规定:“非财产上之损害,以法律有特别规定者为限,得请求以金钱赔偿。”
 
  [16]关于本项决议全文,参见Markesinis, The German Law of Obligations, in The Law of Torts: 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 3rd 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946-959.关于德国慰抚金之介绍,参见[日]普川道太郎:《慰谢料额の比较法的研究—西ドイツ》,《比较法研究》第44号,第24页(1982年)。转引自陈聪富:《慰抚金之功能与斟酌因素》,该文曾发表于2005年6月20 -21日于扬州大学举行的“两岸民法典研讨会”。
 
  [17]BGHZ (GS) 18, 149, 155.
 
  [18]BGHZ (GS) 18, 149, 154.
 
  [19]BGHZ (GS) 18, 149, 155.
 
  [20]日本最高法院昭和48年4月5日民事判决(民集27卷3号第429页)。转引自陈聪富:《劳动能力丧失与慰抚金的调整补充机能—“最高法院”九十三年度台上字第一四八九号民事判决评释》,《月旦法学杂志》2005年第7期,第223页。
 
  [21][日]岩村弘雄:损害赔偿请求の诉讼物(1),判夕212号,第267页。转引自陈聪富:《劳动能力丧失与慰抚金的调整补充机能—“最高法院”九十三年度台上字第一四八九号民事判决评释》,《月旦法学杂志》2005年第7期,第223页。
 
  [22][日]四宫和夫:《不法行为》,东京青林书院1985年版,第593 - 594页。转引自陈聪富:《劳动能力丧失与慰抚金的调整补充机能—“最高法院”九十三年度台上字第一四八九号民事判决评释》,《月旦法学杂志》2005年第7期,第223页。
 
  [23][日]几代通:《非财产的损害につぃて—名誉毁损の场合などをめぐって》,《法学教室》1984第10期。转引自[日]四宫和夫:《不法行为》,东京青林书院1985年版,第593页。
 
  [2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10条第4款规定:“公民、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侵权人应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公民并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给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后果等情况酌定。”
 
  [25]参见关今华:《精神损害的认定与赔偿》,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408页;王利明、杨立新:《人格权与新闻侵权》,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年版,第164-165页。
 
  
 
  【参考文献】
  {1}关今华.精神损害的认定与赔偿[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
 
  {2}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解读[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3}张新宝.名誉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4}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周利民.论法人的精神损害[J].政法论坛,2002, (6).
 
  {6}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7}王利明,杨立新.人格权与新闻侵权[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
 
  {8}曾世雄.非财产上损害赔偿[M].台北:三民书局,1989.
 
  {9}王泽鉴.人格权保护的课题与展望—人格权的性质及构造:精神利益与财产利益的保护[A]《人大法律评论》编辑委员会.《人大法律评论》(2009年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10}Christian Von Bar. Ersatz von Nichtvermogensschaden auch zugunsten von juristischen Personen?[A].Magdalena Hab-das, Arkadiusz Wudarski. lus est ars boni et aequi:Festschrift Fur Stanislawa Kalus[C] .New York: Peter Lang PubInc.,2010.
 
  {11}Giuseppe Grisi. Ⅱ danno (di tipo) esistenziale e la nomofilachia “ creative” delle Sezioni Unite, [J].Europa e dirittoprivato, 2009,(2).
 
  {12}[日]和田真一.民法にぉける法人の権利—宪法学との对话[J].立命馆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纪要,2004,(84).
 
  {13}日本最判昭和39年1月28日民集18卷[Z].
 
  {14}王泽鉴.慰抚金[A].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2册[M].台北:自版,1986.
 
  {15}关今华,庄仲希.精神损害赔偿实务[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
 
  {16}王泽鉴.人格权之保护与非财产损害赔偿[A].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1册[M].台北:自版,1986.
 
  {17} BGHZ(GS) 18,149, 157f.=NJW 1955,1675;BGHZ 128, 117,120ff. BGH VersR 1970, 134, 135;NJW 1993,1531,1532; 1995,1438 [ Z].
 
  {18}Wagner ZeuP 2000,200,205ff[Z].
 
  {19}Starck/Roland/Boyer (Fn. 10),Nr. 132ff[Z].
 
  {20}BGHZ 120, 1,7;BGH NJW 1991,1544, 1545 [Z].
 
  {21}BGHZ 128,1,15,16 [Z].
 
  {22}Wagner. Ersatz immaterieller Schaden; Bestandsaufnahme und europaische Perspektiven[J] . Juristenzeitung, 2004,(59).
 
  {23}BGHZ 97,15,19; Oetker, in : Munch-KommBGB, 4. Aufl. 2003,§253 Rdnr. 39ff [Z].
 
  {24}[日]我妻泶,有泉亨,清水诚,田山辉明.我妻·有泉コンメン夕一ル民法:総则·物権·债権(补订版)[M].东京:日本评论社,2006.
 
  {25}[日]加藤一郎.法人の名誉毁损に财产的损害以外の损害赔偿が认められるか [J].判例评论,1964, (8).
 
  {26}[日]森泉章.团体法の诸问题[M].东京:一粒社,1971.
 
  {27}王冠玺.两岸名誉权保护与言论自由的限界—大陆侵害人格权判决之评释[M].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1.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