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违约遏制论——以完善违约损害赔偿责任为线索
1.英国Attorney General v. Blake[12]案
2001年英国法院在Blake案中通过判决的方式正式承认了违约获益赔偿责任。George Blake在1944年至1961年期间,受雇于英国情报局,担任情报人员。1951年Blake成为前苏联的间谍并为其提供了大量情报。1961年 Blake的间谍行为被发现,根据《公务秘密法》(“ Official Se-crets Act”),其受到了5项指控,并被判处监禁42年。后其越狱逃跑,根据自己的间谍经历完成了自传体小说《别无选择》(“No Other Choice”),并且出版。1990年秋季,英国情报局通过该书出版才得知此事。1991年英国检察总长起诉Blake,主张剥夺Blake因违反版权 和忠实义务而获得的利润。[17](P947)
Blake的出版行为违犯了合同有关保密义务的规定,英国情报局当然有权根据合同要求Blake承担违约责任。因英国王室并没有受到财产损失,所能获得的 赔偿金为零(nil)或者仅仅是名义上的损害赔偿。与此同时Blake保有其违约所获得的利润,明显不公平。[17](P948)后上议院最终以 Blake违约而原告享有返还请求权,判决剥夺Blake因违约而获得的利益赔偿给原告。该案是确立违约获益赔偿责任合法地位的里程碑。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返还法重述》(第三次)草案第39条主张在机会违约的情况下,适用违约获益赔偿责任。若违约是重大的(material),且为机会 性[13](opportunistic),受诺人就有权利要求具有过错的(defaulting)允诺人赔偿其违约获利。同时明确违约获益赔偿责任的地 位,其是合同损害赔偿衡量受诺人受到损害的责任。然效率违约的范围较机会违约更为广泛,违约获益赔偿责任在效率违约情况下的应用还存在限制。
2.我国台湾地区不动产双重买卖的违约责任
我国台湾地区对于一物二卖的场合下,认定违约方承担的赔偿责任相当于转卖价格。1977年11月29日上诉人与被上诉人之间签订合同,以 23,700,000元转让争议的土地房屋,但并未办理变更登记。后上诉人于1977年12月又将该争议房屋另以24,760,514元转卖给次买受人华 侨商业银行,并于同月30日办理完所有权转移登记。因此,上诉人无法履行与被上诉人之间的合同,构成履行不能。被上诉人请求依法解除契约,其因而所受损害,请求上诉人赔偿。法院根据民法认为上诉人两次转让价格之差额,性质上属于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二百一十六条所谓“所受损害”,此项利益之取得,并不因被上诉人有无转让计划而有所不同。上诉人转售价格与原买卖合同价格之间的差额,属于被上诉人可得之预期利益。[18](P149-151)
五、结论
如何引导市场主体通过合法的方式追求效率,至关重要。尽管市场主体竞争方式多样化,但我国《合同法》对守约方的保护却略显单薄。观我国违约救济体系,尤其是有关违约损害赔偿责任的确定上,始终以守约方的财产损失作为责任依据,仅有第113条规定了可获赔偿的内容,一方面忽略了违约方违约时的主观状态,同时也忽略了违约方通过违约而获得的利益。
违约方为追求效率而单方违约的行为与公法领域的征收相似:未获得被征收人的同意而获得其财产的所有权。然而征收也要满足以公共利益目的以及征收补偿规则的要求才能实施。私法领域虽然也存在未经权利人同意而侵夺其权利的情况,例如紧急避险,海商法中的共同海损和海难救助,但均以较为重要的人身权利遭到侵犯为 前提,同时也要求情况消失后侵权人赔偿权利人因避险或救济所受到的财产损失。而效率违约不仅缺乏此类高位阶利益保护的前提,同时也混淆了履行价值与违约损害赔偿之间的区别。
注释:
[1]我国学术界对“效率违约”理论的研究颇多,有的集中于对效率违约理论的介绍,有的集中于对效率违约理论的评述,有的集中于我 国应用效率违约理论的可能性。其中完全赞成者甚少,但探讨其合理性者甚多。例如,王艳丽、戴枫:《效率违约理论评述—拿来、批判或是选择性吸收》,《学 海》2008年第3期;唐清利:《效率违约:从生活规则到精神理念的嬗变》,《法商研究》2008年第2期。
[2]持反对观点者甚多,参见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孙良国:《效率违约理论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5期。
[3] 此种分类是从抽象意义的角度认定违约的效率性。参见张志青:《效率违约理论的缺陷分析》,中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第7页。根据美国法学家 Melvin A. Eisenberg教授的观点,效率违约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此种分类以买卖合同中的违约为标准。(1)更高竞价型效率违约(Overbidder Paradigm)。该种模式属于典型的一物二卖的转售(resale)行为。(2)减轻损失型效率违约(Loss Paradigm),卖方和买方就某一商品签订买卖合同,若该商品的制造价格低于买方对商品的估价,此时卖方违约就是效率的。(3)缓和型效率违约 (Mitigation Paradigm)。在商品尚未生产完毕之前,买方发现,商品的实际价值低于合同规定的价格,此时买方违约是效率的。See Melvin A. Eisenberg, Actual and Virtual Specific Performance, the Theory of EfficientBreach, and the Indifference Principle in Contract Law, 93 California Law Review (2005) , pp. 997-1015. Adler教授提出了第四种类型的效率违约—使他人获益的效率违约(negative damages)。他认为,“效率违约理论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些合同,即一方当事人的违约终止了合同使另一方当事人获得利益而非遭受损害”。See Barry E. Adler, Efficient Breach Theory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68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 (2008),p. 1681.
[4]英国正处于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当时运输业是亟待发展的时刻,不宜对承运人施以过于苛刻的行为要求,因此法官判决违约方对无法预见的所失利益不承担责任。参见范在锋、张斌:《两大法系违约损害赔偿可预见性规则比较研究》,《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3期,第19页。
[5] 《法国民法典》承认欺诈违约承担的责任较重,但是该责任仍无法为守约方提供充分的救济。《法国民法典》第1151条规定:“即使债务不履行是由于债务人欺 诈所引起的情况下,对债权人所受到的损失以及被剥夺的可得利益给予的损害赔偿,仅以契约不履行立即发生的直接结果为限。”参见《法国民法典》,罗结珍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290页。
[6]有些案件是根据6个月国债利率(Treasury Bill rate)来计算,还有的案件是根据12个月国债的平均利率来计算。
[7]在种类物买卖中,•“市场价格”仅仅意味着“可见市场上的可见价格”(an abservable price on an observable market) 。
[8]本文为论述顺畅,“违约方”和“允诺人”;“守约方”和“受诺人”概念会交叉使用。
[9]841 F. 2d 750.
[10]有关衡平法中“推定信托”较为详细的论述,参见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及其判例》,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14页。
[11]section 2-712 of the Uniform Commercial Code concerns the act of cover: “After a breach… the buyer may‘cover' by making ingood faith and without unreasonable delay any reasonable purchase of or contract to purchase goods in substitution for those due from the sell-er” “The buyer may recover from the seller as damag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st of cover and the contract price…”
[12][2001]1 AC 268 (HL).
[13]“机会性”的认定标准。强调违约方的主观状态必须是故意的(deliberate),营利性的(profitable)—违约获益超过履行合同可以获得的利益,损害赔偿是不充分的—无法在替代交易中获得与允诺履行完全相等的等价物。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D•考特,托马斯•S•尤伦.法和经济学[M].施少华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Melvin A. Eisenberg. Actual and Virtual Specific Performance, the Theory of Efficient Breach, and the IndifferencePrinciple in Contract Law [ J ].93 California Law Review, 2005.
[3]Goetz&Scott. Liquidated Damages, Penalties and the Just Compensation Principle: Some Notes on an EnforcementModel and a Theory of Efficient Breach [ J ].77 Colum. L. Rev, 1977.
[4]Richard A. Posner.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l st ed)[M].Bosten: Little Brown, 1972.
[5]Seana Valentine Shiffrin. The Divergence of Contract and Promise [J].120 Harvard Law Review, 2007.
[6]David Baumer, Patricia Marshal. Willful Breach of Contract for the Sale of Good: Can the Bane of Business Be an E-conomic Bonanza [J].65 Temple Law Review, 1992.
[7]美国法学会,美国统一州法委员会.美国《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评述:一[M].孙新强译.北京:中国人大学出版社,2004.
[8] Ernest J. Weinrib. Punishment and Disgorgement as Contract Remedies [ J ].78 Chicago-Kent Law Review, 2003.
[9][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0]Daniel Friedmann. The Efficient Breach of Fallacy [J].18 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1989.
[11] Anthony T. Kronman. Specific Performance [J].45 U. Chi. L. Rev, 1977-78.
[12]George J. Stigler.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J].69 J. Pol. Econ. 1961.
[13]韩世远,[日]下定森.履行障碍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4]Dawson. Restitution or Damages? [J].20 Ohio St. L. J, 1959.
[15]Edward Yorio. In Defense of Money Damages for Breach of Contract [J].82 Columbia Law Review, 1982.
[16]Ralph Cunnington. The Assessment of Gain-Based Damages for Breach of Contract[J].71 The Modem Law Re-view, 2008.
[17]John D. McCamus. Disgorgement for Breach of Contract [J].36,Loyola of Los Angeles Law Review, 2003.
[18]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四[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