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贱民等级与社会流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宋石男 时间:2014-08-21
      在当代中国,重新观察清代贱民等级及社会流动,也许并非全无现实意义。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不久前提出,中国的“新底层社会”正在形成并走向刚化。所谓“新底层社会”,包括失地农民、被拆迁的城市居民以及不能充分就业的大学生群体,还有因为高房价坠落的“城市中产”、未被利益集团吸纳的知识分子,加上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农民工、下岗失业工人,组成庞大而复杂的底层社会,并且正逐渐走向刚化。与清代贱民不一样,他们并无法律地位、婚姻关系、考试、出仕等方面的明显不平等,却有着相对隐蔽的“机会不平等”。
      伴随着“新底层社会”出现的,是社会流动趋于板结。清华大学研究社会流动的一个小组发现,中国的社会流动在近20年来,发生了显著变化。改革的前期即1978-1990年间,中国很多社会基层家庭的子女,能够向上流动的机会,远高于90年代初之后。在此之前,中国的教育机会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资源,在社会分布较广泛,许多贫寒子弟可以通过教育获得上升通道。但是,90年代初之后,中国的社会流动变得越来越困难。特别是到了90年代末及本世纪初,中国社会底层的青年人很少能够找到上升的机会。
      社会流动板结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也即所谓“赢家通吃”———等级结构自然传递,权力与弱势、财富和贫穷都被世袭。譬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个调查就显示,干部子女当干部的机会比常人高2.1倍,而农民或工人子弟新加入公务员队伍的比例则非常低。墨子曾说“官无常贵而民无常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当下之”,在今日几乎成了神话。
      然而,底层人士拥有向上流动渠道,不但体现政治上的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也给予个体改变命运的希望,从而有助于消弭社会不满情绪,真正导向和谐。否则,贫富两极分化趋于严重而社会流动又趋于板结,极可能造成大规模的绝望与暴戾。当绝望与暴戾蔓延,霍布斯笔下“所有人对所有人作战”的局面,就很可能出现,那本已逐渐远去的可怕巨灵(利维坦),也很可能再度降临赤县神州。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