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常生活视野中的城乡关系及其出路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8-21
四、结语
现代农业分工体系是隐藏在农民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需求、潜力、智慧、创造和趋势。把现代农业分工体系作为一种改善城乡关系的政策选择,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相信、依靠、顺应农民的行动逻辑与创造性的选择,能够有效避免政策实践的水土不服,减少外部规划与农民自主性之间的张力。同时,从日常生活的组织方式看,现代农业分工体系的建立也意味着传统农民的终结和新型农民的萌生,农民不再是依靠“小而全”的农业经营而养家糊口的小农,而是依靠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实现日常生活再造的现代农民,农民成为一个现代分工意义上的职业。更重要的是,在现代农业分工体系的基础上,中国农民的组织问题也不再是一个“难题”,专业分工中的价格协同行为,本身就预示着农民对合作与组织的内在需求。当然,现代农业分工体系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既涉及到地区内的专业定位和地区间的分工,又涉及到公共服务和地域农业传统,同时还涉及到政策支持和农民自主性选择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基于篇幅的限制,有关现代农业分工体系的具体问题,笔者将另文再述。
注释:
[1][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66页。
[2]赵红军,尹伯成:《论交易效率与中国的城乡差距》,《复旦学报》2006年第1期,第93页。
[3]陆学艺:《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第31-32页。
[4]徐勇:《阶梯性社会与“三农”的提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32页。
[5]吕昭河:《中国二元结构的解构与建构的几点认识》,《吉林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113-117页。
[6]王恒彦:《通城乡之变,祛时疾之痒——国内城乡关系研究述评》,《技术经济》2007年第2期,第101页。
[7]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社会紧张》,《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第61-62页。
[8]党国英:《制度分析视野中的城乡关系》,《科学中国人》2002年第9期,第6-8页。
[9]蔡日方:《民生经济学——“三农”与就业问题的解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10]费孝通:《谈城乡协调发展》,1991年第47期,第8页。
[11] 邹农俭:《关于城市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农业经济问题》1990年第7期,第51页。
[12] 林毅夫:《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华夏星火》2007年第2期,第74-75页。
[13] 温铁军:《新农村建设应该找准节点》,《中国城乡桥》2006年第4期,第19-20页。
[14] 贺雪峰:《乡村的前途》,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15] [美]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9页。
[16] [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9-40页。
[17]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765页。
上一篇:人民法院提振司法公信力四策
下一篇:中国式腐败之怪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