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8-21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动机简单,手段残酷。2.结伙作案,社会危害性大。3.外来务工人员子弟逐渐成为未成年人犯罪主体。4.从年龄结构来看,呈现低龄化趋势。5.从文化程度上看,文化程度偏低。
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
(一)自身原因。从心理角度讲,未成年人自我认知能力差、是非辨别能力弱、抵制不良诱惑能力不强,容易沾染不良嗜好,导致非道德意识增长,支配其产生违法行为。从了解得知,许多少年犯案发前都有吸烟、酗酒、赌博、打架斗殴等不良嗜好,游手好闲、无事生非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其次,从生理因素分析,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占优势,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还很不完善,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难以有效的控制自己的心理冲动,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不能做出正确的估价和评断。再次,从受教育和掌握知识角度看,未成年人法律知识欠缺,在抓获后,“不知道犯罪”、“认为不犯罪”是未成年犯常用词语。这些未成年人,要么接受健康教育少,极度自私,只图自己兴趣所至,不管他人利益;要么感情冷漠,不懂亲情,不服管教。
(二)家庭原因。家庭对于未成年人的重要尤如土地之于苗木——家庭是未成年人生活和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一个人的社会化进程始于家庭,基本技能的掌握、社会规范的接收、生活目标的确定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会给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子女的人格发育不健全,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诱因。
(三)学校原因。学校是未成年人成长的主要课堂,学校和老师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影响力。但是,居高不下的在校学生犯罪率却折射出现行教育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注重于高分数、高升学率,重“教书”轻“育人”,恨不得把学生变成学习机器,而不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从培养和谐社会建设人才的高度出发。
(四)社会原因。人是社会的产物,现实社会必然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社会转型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很容易就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心理失衡,诱发犯罪。尤其应引起高度重视的是,随着以互联网为主的大众媒体的普及,“上网”对如今未成年人的影响不容低估。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和未成年人自身。
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实行综合治理。
上一篇:浅析我国死刑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