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礼议之法理学考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高阳 时间:2014-08-21

  综上,无论杨廷和毛澄文义解释“兄终弟及”的孝宗统嗣合一说,还是陆澄混乱昭穆的武宗统嗣合一说都无法完满解释。主流观点的苍白导致了张璁论述的脱颖而出。
  张璁的统嗣分开说实质上是对“兄终弟及”条款的扩大解释与目的解释的结合。充分尊重《皇明祖训》“兄终弟及”条款的立法精神——按照皇子、宗室生来就确定的伦常次序来确定继承的顺位,防止任意专断使继承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个人好恶导致血缘最亲密近亲属权利受损。张璁在上疏论述道:“今武宗无嗣,大臣遵祖训,以陛下伦序当立而迎立之。遗诏直曰‘兴献王长子’,未尝著为人后之义。则陛下之兴,实所以承祖宗之统,与预立为嗣养之宫中者较然不同。……《礼》‘长子不得为人后’,……夫统与嗣不同,非必父死子立也。……若必夺此父子之亲,建彼父子之号,然后谓之继统,则古有称高伯祖、皇伯考者,皆不得谓之统乎?……”
  长系优先,决定了兴献王系的世宗有权继承,不必成为孝宗系的嗣子;而“长子不为人后”决定了世宗只能是兴献王之子,不能成为孝宗的儿子。张璁的论述不仅满足了孝宗、武宗统的延续,也满足了世宗本人的孝思、兴献王嗣的延续。
  然而世宗并不满足于张璁在嘉靖三年的完美论述,经一系列操作,至嘉靖二十四年太庙里挤进了虚构的睿宗帝系(世宗违背了继孝宗、武宗统的承诺,变成了继睿宗统,后世抨击由“继统”变成了“篡统”③。实质上否定了张璁统嗣分离理论)。世宗用暴力惩罚异议者,文官集团步步妥协,政治伦理恶化。张璁等名声受损,成为了文官主流和后世口中逢迎之徒,统嗣分离的理论被当作媚上言论,合理性被忽视。
  后世的主流支持杨、毛甚至陆澄统嗣合一观点。但多从“大局”出发谴责张、桂挑起大礼议或重复杨、毛、陆等人的观点却未弥补他们的逻辑缺陷。
  《明史》中的清代官方态度“英宗长育宫中,名称素定。而世宗奉诏嗣位,承武宗后,事势各殊。诸臣徒见先贤大儒成说可据,求无得罪天下后世,而未暇为世宗熟计审处,准酌情理,以求至当。争之愈力,失之愈深,惜夫。”给予了杨廷和等人同情,也批评了他们方案不够恰当、忽视了世宗的个人情感,结果愈争愈失。“夫天性至情,君亲大义,追尊立庙,礼亦宜之;然升祔太庙,而跻于武宗之上,不已过乎!”虽否定了世宗将兴献王升祔太庙及相关大狱,但也肯定了追尊立庙世宗不继嗣符合天性和君亲大义亦符合礼的。《大清律例》允许兼祧,不近人情的“大宗收族,不可以绝,则小宗不立后。”被从法律和事实两个层面取消。这也是嘉靖大礼议之后礼法变动,导致了个人情感诉求亲缘本能的扩张和被尊重。法律与道德相继变化去适应这种需求。
  
  注释:
  ①田澍.明武宗拒绝立嗣与大礼议.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第107页.
  ②沈德符亦持此观点,“按兄终弟及,《祖训》盖指同父弟兄,如孝宗之于献王是也。若世宗之于武宗,乃同堂伯仲,安得授为亲兄弟”。《万历野获编》第2卷.
  ③胡吉勋.“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65页.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