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维权体系的构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玉莲 沈旸 郑成功 时间:2014-08-21

摘要:土地、户籍和劳动就业是农民权益遭受侵害的三大领域,而如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是近年来一直探讨的一个焦点问题。我国在立法和实践等方面对农民维权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件仍然时有发生。构建一个合理的农民维权体系不仅需要立法上和制度上的完善,还需要在实践中做好法律援助、财政支持等各项工作。
关键词:农民  权利  法律意识  法律援助  司法救助 

 Abstract: Land, Household register and Labor employment are the three areas of the violation on farmers.How to protect the farmer’rights has been a focal question.Our country has made some explorations on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and has obtained some achievements,but the events of violating the farmers’rights are still occurred.The system of farmer’right protection still need to be improved.A good system of farmer’right protection not only need consummate on  legislation and system,but also need to try to do better on the areas of legal-aid,finance,etc.
Key words: farmer,right,legal consciousness,legal-aid,judicature rescue   
        一、侵害农民权益的三大领域
        (一)传统的土地产权机制、征地机制不合理,土地管理者往往成为侵害农民权益直接主体 
        首先,《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由于“农民集体”是一个抽象概念,不具有法律上的人格,因此,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被赋予了土地管理者的法人地位,但这些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很大的行政色彩。
        其次,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而现行《土地管理法》又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从中可见,我国法律对“公共利益”的解释不明确,导致了大量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性用地,也打着“公共利益”的名义大量征用农民土地。
        (二)传统的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不合理,农民容易遭受各种歧视待遇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了城乡两种不同的身份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公共服务制度。正是这两种制度的设计和延续,导致了城乡差别的日益扩大。 
        (三)不法企业利用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的弱点,不断制造坑农害农事件 
总观起来,农民工权益遭受侵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用人单位用工不签劳动合同;不为民工参保缴费;克扣或无故拖欠工资;拒不支付延长时间的工作报酬;解除合同后,不按规定给予民工经济补偿等。
        二、农民维权的内外缺失
        (一)法律意识缺失——影响农民维权的内在因素
  首先,在农村历史传统中,农民行为的指导思想是“礼治”多于“法治”,其注重的是互相忍让而不是追求明辨是非;其次,法制教育对农民的传统法律思想产生了一定冲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二)制度性缺失——影响农民维权的外在因素
        1.法律援助的机制缺失
        首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法律援助整体水平不高,法律援助工作在我国国内各区域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法律援助的社会捐助和行业奉献也未能有效开展;其次,司法救助领域单一、手段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救助的全面性;最后,社会团体参与法律援助的自身资源不足,社团专门法律援助人才欠缺。 
        2.农村社会组织的制度性缺失
  在涉及农民权益维护的社会组织中,村委会是一个特殊的主体,村民调解委员会根据法律、政策,通过说服、教育、疏导等方法化解了许多民间纠纷。但作为一种民间组织,其缺陷也非常明显。一是调解委员会委员缺乏法律知识,二是因基层法院履行各种审判职能,很难对散落农村中的调解组织进行指导。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