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民主内在的复合结构与战略选择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8-21
如何才能更好地协调“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之间的关系? 这是考验我们党勇气与智慧的重大理论问题,同时会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实践产生重要影响。比如,针对湖北随州出现的“两票制”和“两会制”,有观点认为“, 两票制”违反了党章“, 两会制”则违反了法律[7 ] (第3 版) 。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解决这类问题? 这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必须时刻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和改革的思维。中国共产党是由宪法规定的唯一有权力执政的党,这种地位决定了她应该成为一个开放的政党。因此,如果共产党因为党章或是宪法的规定而拒绝接受人民群众的政治要求,这就会造成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之间的冲突。
中国式民主战略的进一步选择应该是以民主为基础的,更加突出民主的地位与作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结合应该是以民主为目标的。党的领导是这一有机结合能够实现的主体保障。作为中国的执政党,中国民主政治的领导力量——党的领导直接关系到中国式民主复合战略的成败。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应该是以民主为目标的。就最能体现民主的“人民当家作主”来看,这里仍然存在一个民主目标的问题,如何治理在基层自治过程中存在的贿选等现象,加强公民社会的自治化程度等等,都需要以民主为基本目标进一步建设。另外,进一步加强人大、政府机关的立法当然需要以民主为目标。
党内民主概念的提出正是以民主为目标的政党建设的基本要求,它为党的领导这一维度的民主建设提供了目标与方向。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党? 毫无疑问,作为执政党,其民主性会从根本上决定中国式民主政治建设的成败。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建设不仅关系到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同时,还直接关系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党内民主”的概念,并视之为“党的生命”,这表明了我们党以民主为目标建设党的坚定信念。
基于中国式民主结构复合的现实,中国式民主的路径选择也应该是多元复合的。基于中国式民主的复合结构,中国学术界对中国式民主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思考变得更为开放。就外在复合结构来看,有“经济建设中心论”和“制度建设转型论”的争论;就内在复合结构来看,存在着“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以及“以基层民主推动高层民主”等不同的战略选择。这些选择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不同角度出发,强调了中国式民主复合结构的某个方面,均带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
从党内民主与村民民主两种范例来看,我们基本上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的走向,即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就这两种走向来看,基本的认同是一种综合推进的思路,即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但在继之而来的重点选择上却并不一样,存在着重点在中央和重点在基层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在民主化道路上应选择先精英后大众、先共产党内后共产党外、先中央后地方及基层的体制内渐进发展路线,通过扩大差额选举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并从中央做起[8 ] (第1 页)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党内民主选举不宜从高层做起,而应当从基层和地方做起。应当将党内民主选举同政权机关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内部的民主选举连接起来,从基层做起,实行二选联动,实现执政党依法选举执政[ 9 ] (第28 页) 。
三、结论与思考
对于一个正处于发展中的民主来讲,我们很难下一个完整的结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极其复杂、发展又极其迅速的民主化进程来讲,这就更难。尽管如此,通过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历史的一般回顾,我们仍然试图得出一个相对一般性的结论,那就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内在结构是一个复合的结构。就权力的产生来看,其表现为人民的权力与党的领导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就权力的运行来看,它又表现为权力的发展与制度化的过程。这样的复合结构不仅表现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三足鼎立”,更多的表现为三者之间的渗透与磨合。
如果上述观察是正确的,那么,综合推进的战略就有其必然性。这种综合推进首先表现为对每一种力量的尊重。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充分地让每一种力量都得到充分的实现,沿着基本的原则使其发挥得更为充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各种力量的健康发展并不是某一种力量完全脱离另外两种力量的发展;相反,其健康发展恰恰应该是各种力量之间的理性博弈,从而形成一种均衡发展。
已经过去的30 年中,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更多强调了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从而实现了中国民主政治的稳步发展,这与中国总体改革当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相适应的。在中国继续深入的改革中,我们的判断是,其重心更多地将转向人民当家作主与党的领导的关系,这将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当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将直接决定着21 世纪中国民主的走向。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2 ]王惠岩:《论民主与法制》,载《政治学研究》2000 年第3 期。
[3 ]徐 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 年第2 期。
[4 ]林尚立:《基层群众自治: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载《政治学研究》1999 年第4 期。
[5 ]夏 勇:《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 年第2 期。
[6 ]佟德志:《从党内民主和村民自治看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合力效应》,载《政治学研究》2008 年第4 期。
[7 ]高 放:《 农村推行“两票制”选举和“两会制”决策方法的质疑》,载《学习时报》2004 年8 月9 日。
[8 ]胡 伟:《党内民主与政治发展:开发中国民主化的体制内资源》,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年第1 期。
[9 ]何增科:《民主化:政治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道路》,载《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 年第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