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民主是善的竞争机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艾马恩 时间:2014-08-21
  新中国建立以前,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高举民主的大旗,和专制独裁的蒋介石政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成为进步、光明的代表,赢得了民心。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这面大旗,共产党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取得政权是不可能的。然而,曾几何时共产党却丢失了民主的大旗(“内定选举”是罪魁祸首)。共产党光明正大和”内定选举”是格格不入的,为什么选择了“内定选举”呢?这要追溯到建国初期,建国以后,毛泽东立即就着手兑现延安时的民主诺言,在全国各试点单位进行了民主选举的实验。(谢韬先生说:“毛泽东住进中南海,变了脸,宣称他是‘马克思+秦始皇’……”这和事实不符)然而,全党上下都认为这一实验失败了(下文详述), “内定选举”就神鬼使差的被接受了!
  胡锦涛总书记早在中共党的 1 6大报告 中就明确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十七大报告中更明确提出关于“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和“改革党内选举制度”的意见。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落实党章规定 的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实行宪法赋予人民的宪政民主(包括程序民主),废除“内定选举”,是中央高层和基层民众的共同心声。那么程序民主为什么不能立即实行呢?答案是现成的:条件不成熟。果真如此吗?笔者从事党史工作,有机会接触到有关档案资料。通过查阅历史档案,走访当时的见证人,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找到了确切的历史根据,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这次民主选举的实验在山东省肥城县于1951年2月开始。从档案资料看,似乎和其他时期的选举没有多大区别。然而,在指导思想上有一句话非常关键:取消组织保证(有的文件是消灭组织保证)。就是废除“内定选举”,民主选举。从档案中各区汇总报告(这是笔者查到的最有说服力的原始根据)提供的情况看,整个选举过程完全是在党的领导下,按照上级的部署按部就班的进行的,没有出现大的纰漏。那么这次选举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原始资料给的是两种相反的结论:一种说选举结果达到了或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每个干部,不管是当选还是落选都受到了很大教育。今后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眼睛向下,取得群众的拥护,才有可能当干部。尤其广大群众,对这种选举热烈欢迎,都说:“真正尝到了当主人翁的滋味”。另一种却认为选举失败了,打击了干部的积极性。今后群众说了算,该管的也不敢管了,甚至很多人不愿意当干部了。其中最突出的否定意见就是:老好人当选了,铁面无私的好干部落选了。有这样一个例子很典型:一个铁面无私的好干部,因为有口头语,选民嫌他好骂人,因此落选了。两种意见,哪个是真实的,我一时感到难以判断。 历史的真相常被无情的遮蔽,需要“重读”廓清事实真相,才能还原历史以本来面目。列宁有一段话使我茅塞顿开,他说:“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方法了。罗列一般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或完全起相反的作用,因为在具体的历史情况下,一切事情都有它个别的情况。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末,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 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末事实就 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个别事实连儿戏也不如,并且被怀疑为卑鄙的勾当作辩护”。(5)对于这一次民主选举的实验,分清哪些是“事实的全部总和”,哪些是“个别的情况”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搞清关于老好人当选问题。那时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很好,老好人本来就很少,档案中各区汇总报告提供的情况是:选举结果达到了或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如果老好人当选达到了一定的比率,甚至是很小的比率,就不会有上述评价。据此分析:所谓老好人当选属于“个别的情况”。至于因有口头语落选的“铁面无私的好干部”,那就更属于“个别的情况”了:有口头语的人在干部队伍中的概率极小,有口头语兼“铁面无私”的概率更小,有口头语兼“铁面无私”兼落选的概率就更更的小了。全县很可能仅此一人。据此判断,这次选举非常成功。如果和今天的村级选举相比较,完全可以打满分:没有贿选,没有恶黑势力干扰,社会风气良好,共产党的威信如日中天……为什么强加了一个失败的结论呢?这恐怕与干部中普遍存在着打江山坐江山的思想有关系。在革命战争中共产党的干部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认为坐江山理所当然。犯了错误被罢免无话可说,平白无辜就落选了,接受不了。下级干部落选了,找到老领导哭诉(很可能是此次选举的评价发生逆转的关键),哭声逐级放大,最终上达天听。每个县甚至区都可以精心挑选出属于“个别的情况”的例子,一个省乃至全国加起来就不得了了,反映到中央,不可能不影响毛泽东的决策。况且重视来自基层的呼声也应该是毛泽东的作风。(当然,这只是我的逻辑推理,事实究竟如何,还需查阅中央的档案,调查中央高层的当事人。而这是笔者无法完成的)但不管怎样最终导致成功的民主选举的实验被否定。这一否定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为什么政治体制改革迟迟没有行动?原因之一就是我们至今没有摆脱那次民主选举“失败”的阴影。如果我们至今还不清醒,还是认为条件不成熟,那就太不明智了。其实这个条件早在五十八年前就已经成熟了,更早在实行“豆选”的革命根据地就已经成熟了。有人也许问:“豆选”、 民主选举的实验是程序民主吗?答案是肯定的,都是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没有内定潜规则的成功的民主选举。完全符合程序民主的定义。这里再重申一下程序民主:就是按照法定程序实现民主。有个留洋学者将程序民主=西方程序民主=一人一票制。(6)这不但是个错误,而且是常识性的错误。有人说虽然民主是好东西,但也有种种弊端。这些弊端都是民主自身固有的吗?——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东西,好坏是比较而言的,有的弊端确实是民主自身的。但所指很多弊端是非自身的。我研究了这些非自身弊端产生的原因,无非两种,一、违规(主要是潜规则)操作;二、程序设计失误。都不是民主的错。要避免这些弊端就要在消除这两种原因上下工夫,而不是靠什么挤牙膏式的“增量民主”。内定选举是长在党和国家肌体上的毒瘤,必须痛下决心立即切除。如果使用“增量民主”的治疗方案,势必延误治疗。我们已经耽误不起了,历史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中国问题的实质是封建主义的残余,此乃朝野共识。肃清封建主义的残余我们喊了三十余年,结果怎么样?请听一首民谣:“毛泽东 坐北京,一声号令谁不听?现如今,政令不出中南海,中央的权威没影踪。要问这是为什么?中央没有了毛泽东,在基层,遍地开花小小毛泽东……”毛泽东的时代,只有一个“王国”,一个“皇帝”。现如今则有千千万万个独立王国,千千万万个土皇帝,——全国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单位,虽然不能说每个单位的一把手都是土皇帝,但是土皇帝的概率相当高。而且很多上下级关系变成了宗主国和附属国的关系,这就更加重了独立王国的问题。就是说封建主义的残余不但没有肃清,反而更加严重了。什么原因?因为没有触及到封建主义的总根源——“内定选举”。
  最后谈一谈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问题,就是说第一步应该怎么走?首先要学习西方的程序民主吗?我以为首先应该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教训,挖掘我们自己的好东西。继承发扬党的优秀的民主传统,捡回丢失的民主大旗。彻底废除“内定选举”,将根据地的“豆选”和建国初期民主选举的成功的经验继承下来,——当然我们不能停留在那时的水平,而是要将那种趋势性发扬下去,既要继承又要发展。这实际上就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程序民主。它最大的优越性是可以避免移植外域经验可能带来的水土不服的问题。

  万事开头难,选择带有中国特色的程序民主作为突破口相对容易。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9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5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选举社会及其终结》5页 何怀宏 著 三联书店1998、12
  4、《公民选举权六十年》 作者 魏兴荣 炎黄春秋杂志2009年第6期
  5、《列宁全集》,第 23 卷,第 279 页。
  6、《把民主简化为“程序民主”是对民主的异化》——从“内容”和“结果”出发,探索中国民主政治改革的基本思路 作者:张维为,陈叶军 人民网 2009-7-11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