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权利制约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昕悦 时间:2014-08-22

  三、权力制约与中国社会

  纵观中国历史上有关政体国体的理论,我们几乎找不到有关权力制约的相关说辞。中国是一个经历了漫长封建帝制的国度,权力向来都是集中在一个家族甚至是一人手中的,因为权力越集中,统治者手中的权力就越大,听命于他的人就越多,他的地位才愈发至高无上。所以在说到权力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听到的表述是“集权”或是“独裁”等等的词语。这种家族的国家政治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血缘政治和地缘政治,使得我们中国能够在“家天下”的政治模式下经历一代又一代的政治更迭,也正因为权力集中在一家或者一人手中,才有了“人亡政息”的朝代更迭模式。在21世纪的今天,经历了帝制的崩溃、独裁统治的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我们正处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社会。如何推进政治体制的有效改革,让我们彻底摆脱朝代更迭的阴影呢?权力制约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中国是没有权力制约相关历史背景的国家,那么权力制约机制的构建就须得借鉴西方的相关理论并加以行之有效的“中国化”。在借鉴权力制约机制时,我们仍可以以权力制约机制较为成熟的美国为例,以历史法学审视的维度,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近一步剖析。
  首先,可以以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剖析。在美国,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者分立,是其基本政治格局。但是笔者认为,三权分立并不适合中国。一个国家政治和法律制度的构建,是与其历史、文化、哲学、思想、人民价值观、习惯甚至气候、地理状况等等息息相关的。 美国的政治和法律,是建立在美国这个国家特有的背景下的。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英国虔诚的基督教徒也即他们自己口中的“朝圣者”带着希望来到了美洲大地这片英属殖民地上。这些人甘愿受尽流亡生活的种种苦难,去使一种理想获致胜利。他们所创立的文明是宗教精神和自由精神这两种相互排斥的成分恰到好处地融合的产物 。美国的中产阶级占到了大多数,这样的一个基督教为精神基础的,以民主和自由为信仰的,中产阶级占多数的国家,其民主或是宪政的思想以及个人主义的道德理想在三权分立的实现过程中,构成了坚实的政治思想基础。反观中国,我们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人民长久以来受着压迫并且已经习以为常。他们对于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观念闻所未闻,崇尚权力,视掌权者为“父母官”,对之言听计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长久以来在腐朽的价值观念和以道德代替法律的社会制度的断层下,我们常常会夸大个人的力量,也愿意将自己手中的权利拱手让给有威望的个人,使之掌控权力,登至权力的最高峰。在中国这样的经历了封建帝制统治的国度中,国家的政治生活常常是始于社会的上层,自上而下,进而扩展到各地。但是美国恰恰相反,乡镇成立于县之前,县又成立于州之前,州又成立于联邦之前,这完全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政治统治模式。 迥然不同的政治形成模式,加大了移植的难度。种种事实表明,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机制并不适用中国。
  其次,可以用历史法学的方法寻找适合中国的权力制约方式。在习惯中寻找制度,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做法。所谓的民族起源论,其实也是这种思考方式。中国古代的君王,之所以千方百计地想将权力集中,收归其一人之手,就是为了防止掌控了权力的其他人借助手中权力造反,颠覆政权。自古以来,许多朝代的开国皇帝取得政权的方式,都是从上一代当权者的手中取得了权力,进而推翻当权者,自己做皇帝。所以,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当中,权力不能过于分散,否则政权就会被颠覆。正是这样观点的代代传承,取得权力的人才会有取而代之的意图,或许这是一种人性之本性使然,而不能怪任何人。但是,权力又不难过于集中,否则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在当代中国,我们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行使国家权力。在中国,我们是要民主要自由,但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确保权力在人民手中而不落入他人之掌。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想要行之有效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就务必在现行的政治体制下,努力实现权力的制约。我国现在的政治体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将人民的意愿选取代表,层层上报,最终到权力的核心决策圈内进行表态。想要实现政治体制下的权力制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须得进行完善。
  综合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在中国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权力制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应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以完善。务必要注意人大代表的选拔,确保选拔过程中权力不被滥用,使得人大代表能真正代表人民意愿,保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纯洁性。我们应当在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和人大会议的透明度方面进行改善和提高。其次,适当借鉴西方的权力制衡理论。在我国,权力其实也是在党的领导下的三种权力的共存。人大、政府和司法部门三者互相协调,实现权力的运作。对于人大,应该注意在人大代表的选拔、人大代表提案、人大会议的公开性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对于政府行政权,要做到严格限制,坚决防止权力的滥用,扩大社会监督范围,在涉及公共利益的问题上可以交由人大审议;对于司法部门,要坚持司法的独立性,杜绝行政权和其他势力的干预和影响。最后,在监督机制方面进行相应的制度完善。权力监督可以说是权力制约的事后补救手段,也是为达到权力制约目的而进行的必要措施之一。当下适用较为广泛、效果较为显著的是网络政务。我们可以多寻求类似的政务监督方式,实现权力监督渠道多元化。

  四、结语

  西方的权力制衡理论虽然非常之巧妙,但是对于我们这样历史背景的国家并不完全适用。我们务必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保证权力在人民手中,合理对现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完善,适当借鉴西方的权力制衡理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才能保证政治秩序的有序运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平稳进行。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