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公证机构的声誉风险
(二)外因
1.公证利益相关人的恶意欺诈
据统计,北京公证机构近三年查出的虚假材料骗取公证书案件共203件。对上海16家公证机构近两年调查中发现提供虚假材料申请办理公证案件548起。其中涉及经济利益的公证特别是委托公证占了主要部分。当下,我国造假盛行,假身份证、户口簿、房产证等伪造得足以乱真,业务活动中真人假证、真证假人、假人假证事件频发,让公证机构防不胜防。如方圆公证处百万赔偿案,张某为达卖房还债目的,找人冒充父母,骗得公证书。实践中,利益相关人还为了达到逃税、洗钱等种种非法目的,在公证中故为虚假陈述,保留真意或合谋串通。还有直接伪造、变造公证文书,利用虚假公证材料、假借公证之名招摇撞骗等等,导致公证机构声誉受损。
2.社会认同缺失
社会公众对公证机构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公证是无本生意,无非就是开个证明盖个章,对公证人员付出的智力劳动及承担的风险不甚了解,从而更无从谈起理解和支持。在法律职业共同体中,公证员群体尚未被普遍认同,其中法院法官与公证员思维差异大,在判断上有很大冲突,法院对保全证据类公证书常因认识不同不予采信,影响公证机构声誉。公证机构在执业活动中,如核实档案时,其核实权不被许多组织机构认同,导致执业阻滞,影响声誉。
3.媒体的传播误导
经公众媒体之手,负面信息常以惊人的速度在社会公众中广为传播,如媒体在报道中有失客观或对负面信息大肆渲染,声誉事件则演变为声誉风险,甚而演变为声誉危机。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时间快速,传播的影响面广。社会公众可即时、多向、移动传播信息,即时获取、分享信息,实现实时交流、多点互动。所谓众口铄金,新闻、网络媒体的力量绝不容小觑,是声誉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公证机构声誉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声誉风险的发生危害巨大,只有有效预防和控制声誉风险,方能切实维护公证机构的形象和保障公证公信力。
(一)树立声誉风险意识,提升公证质量
公证机构应开展声誉风险的培训,切实培养声誉创造价值的理念,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声誉风险的危害,确立维护声誉人人有责的意识。重视将声誉风险意识渗透至各岗位、各环节,内化为公证人员的自觉维护行为。一方面,在机构内建章立制,规范化管理,树立良好的道德风气,倡导公平、公正、自律、诚信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严惩枉法徇私行为,杜绝假证。同时,引进高科技防假识别设备,做到硬件上的防风险。另一方面,公证员在业务活动中严格遵守法律,恪守程序,恪尽审慎职责。并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提高办证技能和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和公证客户满意度。出现错证时,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予以补救,最大限度的减少诉讼威胁,将声誉风险尽最大可能地消除。
(二)及时处理投诉和批评,有效化解矛盾
在公证业务活动中,出现错误未适时发现或与利益相关人有分歧、争议,未适当处理时,会遭投诉和批评。为免矛盾激化影响声誉,公证机构及公证协会应建立、完善投诉处理工作机制,积极、诚恳地接受投诉和批评,尽量缩短处理时间,努力与利益相关人沟通和协调,认真分析投诉的前因后果,发掘潜在风险,及时发现公证服务当中的不足或差错,正确处理、适时改进,有效化解矛盾。公证机构、公证协会可设置专门机构、专门人员,具体负责担当投诉处理工作。在处理投诉、批评时应统一步调,切勿内部起讧,说法不一,前后矛盾。
(三)保持与媒体的良好关系,加强正面宣传
建立、发展、维护与媒体的合作关系,打造宣传平台,通过媒体访谈、网络传播等多种渠道,加大公证机构的价值理念、重要作用、成功案例等的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公众对公证机构正面形象的关注,在社会公众心中建立良好声誉。新闻媒体的报道会对公众认识产生深刻的影响,公证机构应在发生声誉事件时及时与媒体沟通、澄清事实,及时疏导、正面引导、妥善处理,尽可能确保媒体对声誉事件进行客观的报道,尽可能减少无端地猜疑,减小事件的不良危害。
(四)建立声誉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
不可预见声誉事件发生时,如积极应对可能有效化解声誉风险甚而增加声誉,如消极放任,则声誉损害发生。公证行业是一个整体各公证机构是共存亡的,因此,公证声誉的维系需整个行业共同努力,声誉危机事件需共同应对。建议由各公证机构、公证协会对已发生的声誉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可能发生的声誉事件进行预测、分析,上报至中公协统一制定声誉危机应对指导机制,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方案、措施并不断予以完善,从而提高公证机构对声誉风险的应对、处理能力。当发生重大声誉事件时,公证机构不再消极逃避、惊慌失措,而积极应对,及时制定应急方案,化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