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网络信息时代的著作权法及其课程教学研究综述
三、国内著作权法及其课程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随着网络数字技术变革带来的时代挑战和国情巨大变化,以及随之而产生的著作权权能扩张和不同利益主体相关需求的加深,不断地推动着我国著作权制度体系的变革与创新。从著作权法教学的视角来看,我们认为这些变化是能够在著作权法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式变革上得到适时、合理体现的。诚然,目前国内专门针对著作权法教学研究的学者不多,但不能因此而认为国内没有学者对作为著作权法教学内容的版权与邻接权相关问题所进行的研究,两者虽然视角不同,但内容不变,本质一样,目的相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吴汉东教授认为,在互联网逐步普及并日渐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今天,网络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与此同时,网络产业所涉及的版权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拥有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格局,引发了版权拥有者与网络技术产业之间的激烈冲突。网络环境下,网络音乐、网络视频及搜索引擎等网络产物的蓬勃发展给版权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我国在立法层面虽初步建立了涉及互联网版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但仍需不断地完善;从司法实务上看,虽已出现众多典型判例,但均未建立良性的解决机制;就理论而言,网络版权案件所涉及到的版权间接责任制度、合理使用制度及技术中立原则等问题有待更深入地探讨。例如,搜索引擎服务商“主观认知”标准,新兴网站存储空间技术的替代责任,P2P技术条件下引诱侵权及最终用户责任,现行数字图书馆运营模式下的版权侵权,网络游戏软件产业中的“私服”与“外挂”等网络时代版权保护存在的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认为,这也是著作权法教学内容变革,尤其是网络著作权教育教学革新的关键所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李明德教授长期从事著作权法的研究,他针对网络时代著作权演变的关键性问题,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在《美国<版权法>对于计算机软件的保护》一文中指出,网络环境中有关版权和邻接杈保护的内容主要有三个:一是作者就其作品所享有的“向公众传播权”,或者表演者就其表演、录音制品制作者就其录音制品所享有的“向公众提供权”;二是对于技术措施的保护,即作者、表演者和录制者为了在网络坏境中保护自己的作品、表演和录音制品,有必要设置某些限制他人访问或使用自己作品、表演和录音制品的有效技术措施,而法律则应当对这些技术措施加以保护,防止他人加以规避;三是对于权利管理信息的保护,即权利人为了授权的方便而在作品、录音制品上附加的有关作者、表演者、录制者的信息,以及授权他人使用相关客体的条件,而法律则应当对这些信息加以保护,防止他人删除或修改。李明德教授阐述的三个方面是传统著作权法律制度中所不具备的,从著作权法的第三次修订草案来看,此三个方面的相关问题草案都给予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这也必然会成为网络著作权教育教学的重要方面。
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刘银良博士在《论著作权法中作者经济权利的重塑——以比较和实践为视角》一文中认为,在著作权法中,作者经济权利体系的构建有分解和概括两种模式,他们分别以德国著作权法和美国知识产权法为模型,美国和英国版权法介于中间位置,即在分解基础上适当概括,优点是逻辑清晰,体系简洁。我国2001年著作权法修订案主要采取分解模式,为作者规定十余项经济权利,但俨然密织的权力体系却有疏漏,故有重塑的必要,这次修法特别需要赋予作者的演绎权、传播权等。
以上学者的观点和论述是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制度变革和创新的理性表达,反映了时代的渴望和制度的需求,充分体现了当下著作权法律制度的实际走向,同时也为当前我国高等法学院校法学专业著作权课程教学的选择刻下了标尺,值得把著作权法的相关问题置入法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法律人才培养冶炼的天平上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