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农村社区建设背景下农民媒介素养的提升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钟艳 时间:2014-08-22

  三、提升农民媒介素养的现实路径

  (一)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夯实农民媒介素养基础
  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农民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农民对媒介信息的批判能力,提高对负面信息的觉醒能力,培养建设性地使用媒介的能力,其内容主要包含: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建立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提高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学会有效地利用媒介为个人发展服务。首先,要帮助农民认识媒介,使其掌握必要的媒介与传播学知识,了解媒介的功能,厘清媒介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关系,明了各种媒介的特点与差异及媒介评判标准,初步掌握传播规律。这其中位置的注重的是,长期以来,因社会形态与社会体制原因,我国的大众媒介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定位为党的、国家和政府的宣传机构受到严格管控,国家用“堵”的方式来解决媒介的副作用,这使得人们缺乏对信息消极功能的一种必要警觉,因而,必须着力培养农民进行批判性分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准确把握媒体价值和自我价值。可利用农村社区各种文化设施资源,依循农民的认识规律和生活实际,由浅入深,普及大众传播的基础知识,层层深入地把整个传播大环境展现在农民面前。其次,要指导农民有效地利用媒介,增强媒介接触的目的性,由被动解读积极向主动解读转变,了解媒介及其信息对自己的意义,对媒介进行合理、合法、合规律的使用,学会利用媒介满足自身了解世界、获取信息、学习知识、表达意见、参与社会事务、享受艺术和娱乐等需求,促进自身的发展。此外,引导农民参与媒介,提高农民媒介参与的意识与能力,包括主动运用批评、建议的方式对媒体进行积极反馈,通过对媒介的选择对媒介施以有力的影响,利用媒体传递信息如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维护自己的权利,掌握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操作知识利用媒介发布信息等。
  (二)开展媒介下乡服务农民,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
  媒介环境是指由各种媒介营造的一种社会情境,这种社会情境由传播者、受众等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媒介素养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媒介环境氛围的熏陶,建立起良好的农村媒介环境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民媒介素养的提升。第一,媒体应深入农村、深入农民,改变大众媒介“城市中心主义”的定位,改变对农村的俯视眼光,设身处地地站在农民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他们的生存状态,在传媒格局、经营观念、新闻报道理念等层面强化为三农服务的意识,更多地反映来自农村和农民的愿望、要求和呼声。第二,积极探索符合农民心理特点的传播策略,在传播内容上增加农民急需的农业科技、致富信息以及反映农村的新风尚、新变化的内容比重,在传播模式上由传授型线性传播模式向互动型转变,在传播技巧上建立切合农村地区实际、农民实际的三农节目体系,比如通过权威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生动的讲述帮助农民解读政策,以生动明快亲切平和的讲述方式将致富手段农业技术求职信息娓娓道来,在展示新农村风貌的同时切实解决农民遇到的各式难题,帮助农民推销农产品真正照顾到农民的实际需求,以使三农节目服务农民发展农业的功能得到切实发挥。
  (三)社区主导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民媒介素养的提升
  媒介素养提升是耗时费力高投入的系统工程,单靠农民自身很难完成甚至很难展开,社区、社会和农民自身三方联动是现实的选择。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将农民媒介素养纳入社区教育议程,并优先安排专项经费预算。在此基础上,社区依托农村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等平台主导负责具体的组织培训。教师是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农民媒介素养的关键要素,结合我国农村实际,高等院校和新闻机构出师资的方式比较可行,可邀请高等院校新闻传播领域的专家、老师来农村社区对农民进行短期培训,学校、社区建立定点基地招募大学生志愿者普及媒体知识,邀请媒介资深人士到乡镇到农村社区进行媒介素养调研、定期举办知识讲座,还可以利用网络对农民进行远程教育,进行专题媒介素养知识学习。
  (四)分层提高媒介素养,发挥意见领袖的辐射功能
  基于农村特殊的文化环境,农村受众在大多数信息的获取上都是通过特定的意见领袖获得的。这些人是大众传播中的评介员、转达者,当前,在我国农村意见领袖的任务主要是由农村党员干部来完成的。因此,提升农民的媒介素养可分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完成,采取从村党员干部到地方专业大户再到一般农民受众的顺序,逐级进行,发挥示范效应以带动整个农民群体的关注,从而逐渐普及、整体提升农民的媒介素养。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