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的调查与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汤晓晖 牛喜霞 时间:2014-08-22
  (二)村民社区归属感

  村民都认为自己所在农村社区的发展很重要,并认为自己村会越来越好,没有人否认这一点。但有53.7%的人对于村级事务持有无所谓或不关心的态度,这种不积极的态度令人担忧,有5.6%的村民表示不喜欢自己所在的农村社区,也不关心村级事务。村民们基本上认同为了村容村貌不会乱丢垃圾,没有一个人不同意这点。有44.4%的村民对于村级事务持有无所谓的态度,也有5.6%的村民直接表示不关心村级事务,其余的大部分村民还是关心村级事务的,但有近50%的村民对关心村级事务一事虽不反对,却也不积极,这种不积极的态度也令人担忧。
  (三)村民合作感
  调查表明村民合作的现状不太乐观。虽然61.6%的村民与其他村民有生意上的往来,但有过半数的人表示与各村委会、乡政府或县政府、企业、中介组织的合作不多,或根本没有合作。有超过60%的村民是与其他村民有生意上的往来的,说明村民间的合作比较多,但为什么大部分村民与村委会没有合作,与乡政府或县政府没有经济上的往来,与企业有租赁协议的村民也比较少,超过50%的村民都不和社会中介组织有合作,可见村民们的经济合作方式有待改进。
  (四)村民共享情况
  超过70%的村民会与邻居共享好吃的食物,也同意免费让邻居使用自己买的农耕用具。对于打折或优惠的信息情况的共享,基本上村民抱有赞同态度,没有一个对此表示反对,可见村里的信息共享状况是良好的。基本上所有的村民都同意信息共享,但有26%的村民不同意物质共享。
  (五)村民互惠情况
  村民之间相互帮助、互惠互利情况良好。对“农忙时,我常常与其他村民互换活路”一项,有三分之一的村民持无所谓的态度,对于其他互惠情况,也有少数村民认为是无所谓的,可见村民互惠情况还是不稳定的,互惠态度还是可以增强的。
  (六)村民信任感
  超过80%的村民还是信任自己的家人和亲戚的,过半数的村民对他人的信任感良好,多达86.1%的村民认为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是基本可信的。但是超过50%的村民认为村领导、政府、警察、法院或法官以及商人是不可信的,尤其是商人普遍不被信任。可见,村民们对于自己的家庭成员和亲戚基本上是信任的,但对他人,如邻居、村领导、政府、媒体新闻、警察、法院或法官、医生、商人、陌生人等,不同的村民对这些人均表示出不同程度的不信任。这说明现在村民的对他人的信任表现出明显的“差序格局”。

  四、农村社区社会资本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的原因分析

  (一)村庄缺乏自组织
  农村社区缺乏村民自发形成的自组织,没有村民兴趣小组。村里没有秧歌队,也没有什么能组织活动的协会,“前几年还有组织秧歌队去县城里参加比赛,这几年都不组织了”,由于条件的限制,村民不能去参加活动。可见,自组织的缺乏使村民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条件去进行社区参与,也没有机会去进行各种经济类的合作,这就导致了人际关系的逐渐瓦解,村民社区归属感减弱,村民之间的互惠和共享行为也逐渐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出现危机。
  (二)村庄治理仍是自上而下的方式
  农村社区治理方式仍是从上至下的,村级事务由上级通知或由各级村干部讨论决定,最后下达村民,实现村庄治理。村民缺乏参与村级事务的意识,能真正在村级事务中说得上话的村民不多,大多数村民都不了解村庄治理是如何实现的。
  (三)社会流动加速导致人际关系变化
  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是以外出打工为主,外出打工者增多,对农村中关于种植业方面的经济合作关心的就少了,与其他村民沟通也就减少了,村民间感情变淡,对互惠行为就出现了无所谓的态度。现在的农村社区中人际往来还算比较多,很多村民都是同族,多多少少有亲戚关系,有的自己的邻居就是自家的兄弟或亲戚,村民之间一般都比较熟悉,所以互惠行为还是比较多。
  (四)村民的经济理性凸显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腐败的思想,有的人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肆意欺骗他人、伤害他人,只顾自己眼前的经济利益和一时享乐,完全罔顾良心,伤害了单纯的村民的心,使村民之间的信任出现了问题。
  面对各种好的信息和坏的信息无从分辨真假,村民不得不在日常生活中考虑自身经济利益,村民的经济理性突显出来。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