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明朝出现问题皇帝的原因
二、学宫教育
学宫教育是明代皇帝和储君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可由于学宫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了皇帝、储君受教育质量差、学习水平低、文化程度和个人素质修养远远不及其他朝代的皇帝。而造成学宫教育出现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教育体制的问题,还有皇族制度问题、讲官设置、皇帝的个人因素等等诸多因素。正是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明太祖设计甚为详细的皇族教育制度落空,他的后继者所接受的系统学习微乎其微,皇帝、太子的文化素质与政治能力普遍较低。
第一,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没有专职的教学教师,使学宫教育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不定性。明代经筵日讲制度没有定制,随意性和主观性太强,皇帝和太子的教育缺乏制度的约束。教师经常是内阁或者是翰林学士兼职代理,没有设专职的三师三少,那么东宫就缺乏正规的府僚,太子的正规教育自然就得不到保障。“明代东宫教育的内核己经掏空,仅存内壁,教训与辅导太子的功能完全丧失。储君终日所处多品行不端之士,往来皆白丁,刑余之阉侍”。
第二,皇族教育制度的局限性常常使皇子们错过学习和启蒙的最佳时期。皇族教育(尤其是东宫教育)是建立在册封基础上的,没有册封为太子的之前,虽贵为皇子,却因为政治的敏感性和制度的存在性,既不可以接受正式的教育,甚至连一些启蒙的基础教育也是很难有的。朱常洛就是典型的以为深受这个制度影响的皇帝,由于始终得不到神宗皇帝宠爱,神宗不愿册封其为皇太子,在大臣的群臣反对下,出阁就学一事才被慢慢涉及,不过结果还是造成了其目不识丁。都没有在最佳教育时期接受正规的教育,使他们在素质上显得较低。
另外,明初确定的培养皇帝和储君德行与驭术的监国制度也因为各种原因被无法实施,宦官专权、权臣祸国,致使督学有名无实,教官地位降落,师资缺乏,监生素质下降,科举录取名额虽增,但质量远不如前。
三、社会教育
在教育体系中,社会教育也起着人生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影响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明朝当时的社会思想潮流无意有意的雕琢着明朝皇帝们。
第一,自由思潮的盛行。现在的明朝史学界都指出,明朝在中后期出现了一股“自由之风”。这种自由之风由下及上,也影响着皇帝们在登基前后都会有一种自我“松懈”的状态,而这样又由上及下,行程了一种“自由”的循环。傅衣凌先生在文章中指出:“在万历时代是自由奔放的,有较多的新气息。而到了雍乾两朝则严肃冷酷,闻不到人们的笑声。”方志远先生也曾提到,这种自由奔放是从成化时代就开始行程并传开:“一方面,经过百余年的休养生息,社会财富积累了,于是追求物质享受的奢靡之风兴起;社会生活安定了,于是追求身体健康的养生之风兴起;文化生活丰富了,于是追求精神享受的玩物之风兴起;社会环境宽松了,于是追求政治地位的求官之风兴起。人们都打着自己的算盘,追求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这种社会心态也影响着最高统治者的心态。”
第二,商品经济带来的私欲主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影响整个社会。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化是在商品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市民文化反对蒙昧主义、禁欲主义,肯定人的价值、世俗生活,对理学的冲击作用不可低估。张翰先生在《松窗梦语》中形容过那时商贾贩夫“趋利欲,如众流赴壑,来往相续,日夜不休,追逐锱铢之利致富的情状说:财利之于人,甚矣哉虽敝精劳形,日夜驰骛,犹自以为不足也。”反对蒙昧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宣扬人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世俗生活,一股不安分守己和别开生面的新鲜文化——市民文化的潮流涌动于传统文化的结构之中。市民文化反对蒙昧主义、禁欲主义,肯定人的价值、世俗生活;市民文化没有建立一个崭新的理论体系,但它打破偶像崇拜,肯定人的欲望和私欲的合理性,对理学的冲击作用不可低估。明史学者方志远先生针对这个现象说过“传奉官现象导致了社会需求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加速了成化时代开始的由讲究节俭到追求奢靡、由政府控制到个性发展、由‘严肃冷酷’到‘自由奔放’的明代社会的转型”。
四、结语
本文是在李秀丽《角色失范——明代问题皇帝研究》分析明朝“问题”皇帝出现原因的基础上,以教育为视角浅浅分析了明朝皇帝出现“问题”的原因。总结明朝皇帝出现问题,归根结底是责任心的缺失,对国家的责任、对朱明江山的责任、对自己妻儿的责任、甚至对自己的责任,随着个性的发展而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