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冒充军人查扣假军车行为之定性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朱珍华 时间:2014-08-22

  五、笔者的观点

  笔者认为,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同时触犯了我国刑法规定的诈骗罪和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属想象竞合犯。依刑法理论,想象竞合犯应择一重罪量处,因行为人的犯罪情节以诈骗罪定罪较重,因此应认定为诈骗罪。
  (一)认定为想象竞合犯应以诈骗罪定罪量刑的理由
  所谓想象竞合犯是指一个犯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即想象的数罪或者观念的竟合。想象竞合犯的成立条件包括: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行为;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即一个行为在形式上或者外观上同时符合刑法规定的数个犯罪构成;数个罪名是不同的。刑法理论认为,想象竞合犯的处断原则是“从一重罪处断原则”。想象竞合犯与法规竞合不同,“法规竟合”是行为人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在犯罪构成上具有包容关系的刑法规范,只适用其中一个刑法规范的情况。
  诈骗罪与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在侵害客体、行为手段、主观目的、数额要求等方面有区别,但在行为人冒充军人身份去骗取财物的情况下,如果骗取的财物数额较大,一行为同时触犯诈骗罪与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两个罪名,属想象竞合犯。结合这两个罪名的法定刑及案中犯罪嫌疑人的实际情节,应该区分为骗取财物是否属于数额巨大或情节严重的情况分别对待,正确定罪量刑。
  根据《刑法》第三百七十二条规定,犯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犯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刑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如何界定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它特别严重情节呢?根据1996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法发【1996】32号)第一条的规定,个人诈骗公私财物二十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是认定诈骗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是惟一情节。诈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应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并具有下列情形的,应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1)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诈骗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2)惯犯或者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5)挥霍诈骗的财物,致使诈骗的财物无法返还的;……(9)具有其它严重情节的。
  根据上述从一重罪处断的原则,并结合本案的综合情况,本案定性为诈骗罪更准确。本案行为人作案犯罪金额达20多万元,跨X地区作案,所得赃款均被挥霍花光,作案次数多,严重侵犯了军队的威信及正常活动,行为人的行为符合上述司法解释中的规定情形,应认定为诈骗的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应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如定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本案属情节严重的情形,应在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内量刑。可见,根据本案的具体情况,认定为诈骗罪,其量刑重于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择一重罪处罚,应依诈骗罪定罪处罚。
  对于某些复杂案件,部分涉案犯罪行为人的作案数额均只到诈骗罪所规定的数额巨大,这时量刑与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的法定刑轻重相同,那么应该如何处理呢?根据刑法理论,案件定性应做到全案相统一的原则,因此也应认定为诈骗罪。
  (二)不应当按照刑法特别规定定罪量刑的理由
  那么对于《刑法》第266条关于诈骗罪有中“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又应当如何理解呢?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要区分诈骗罪与特定诈骗犯罪。
  为了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1997年刑法根据诈骗行为侵犯的客体特征、犯罪对象特征、诈骗行为的手段特征,从普通诈骗罪中分立出一些具有诈骗特征的特殊犯罪,并入了“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一章及其它章节如“危害国防利益罪”,具体是: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保险诈骗罪、骗取出口退税罪、合同诈骗罪以及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本法另有规定”,是指侵犯财产罪一章以外的其他诈骗罪,是一种特殊的诈骗罪。凡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特定诈骗犯罪构成的,按特定诈骗罪定罪处罚,而不能按本罪处理。
  本案中,犯罪嫌疑人实施的犯罪行为不仅侵犯了军队的威信,还严重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利,多次作案、流窜作案,社会影响恶劣,其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较大,如按特定诈骗罪定罪处罚,即以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定罪量刑,不符合我国刑法中的罪刑相当的原则,不利于准确、有效地打击犯罪。如认定为诈骗罪则量刑相对较重,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根据该刑法理论出发,应定为诈骗罪。
  综上,如何看待“冒充军警人员”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立法者权衡各种利弊后以法律条文作出的某种抉择。在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冒充军警人员抢劫”从文义理解并无歧义,司法实践中不断努力也能做出较准确地判断,然而要达到统一的定罪量刑,还需作出明确的法律解释。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