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利益表达视角下对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方面的若干思考
论文摘要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利益对立的阶层,社会控制、管理机制运转不灵都必然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发生频度和强度。因此,群体性事件频发是社会矛盾在新形势下的综合反映,是各个群体利益冲突的现实体现,是集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综合影响的结果。本文首先就群体性事件进行界定分析了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及其类型,然后对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进行阐述,分析了其功能与作用,最后在群体性事件的现状与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的构建的有关建议。
论文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现场处置 社会结构
一、群体性事件概述
(一)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和类型
评价某一事件是否成立群体性事件,必须符合以下构成要素:第一,事件的参与人数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构成群体性事件至少要有5人以上的行为人或活动者。第二,行为是没有法律依据的。群体性事件的行为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群体性事件中的很多行为甚至是法律和法规所禁止的。第三,群体性事件的行为有基本的行为取向和共同意图。群体性事件的这种定义突破了过分强调群体性事件“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的局限性,也不再着眼于引发群体性事件是诱因和目的,而把重点放在的群体性事件本身,与其它的定义相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通常,人们对群体性事件可依各种不同的指标进行分类,例如依目的、特征和行动指向进行分类,不同的指标分类结果也是不一样的。按照群体性事件活动最原始目的分类,可以把群体性事件划分为维权类、社会泄愤类、社会骚乱类群体性事件三种。
(二)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利益对立的阶层,社会控制、管理机制运转不灵都必然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发生频度和强度。因此,群体性事件频发是社会矛盾在新形势下的综合反映,是各个群体利益冲突的现实体现,是集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综合影响的结果。具体而言,群体性事件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转型期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和经济结构就开始经历深刻的改革和变化,受社会阶层分化、利益格局调整、价值观念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社会摩擦和矛盾不断锐化和显现。
2.部分决策失误。在政府或企业做出行政决策时,有一些决策在实际执行时,引发了社会矛盾和冲突,进而演变成群体性事件。错误决策不仅直接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且使国家利益蒙受重大损失。
3.基层组织纠纷解决机构的缺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基层组织的自治能力受到了削弱,基层组织缺乏矛盾调解和纠纷解决机构,一方面农村的农民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和价值观趋于多元化,矛盾和纠纷也逐渐增多,而基层组织没有相应的机构对矛盾和纠纷进行化解,因此对存在的矛盾不是积极去调解和解决,放任一边不管不问,甚至是互相推诿,使得小矛盾小纠纷不断激化和扩大,以致引发了大矛盾大纠纷的群体性事件。
二、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法律适用
(一)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法律适用依据
在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的执法依据是结合一些法律、法规、规章等的相关规定,从而使得这些法律、法规、规章构成了一个处置群体性事件相对较完善的法律系统。《宪法》第67条第19项,第20项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下列职权……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人紧急状态……)《宪法》是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最根本性的法律依据。《人民警察法》规定了人民警察的任务,职责范围和权限等。依据《人民警察法》。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或者威胁公共安全的群体及个人。可以强行带离现场,依法予以行政拘留;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可以当场进行盘问和检查;遇到紧急情况。为制止严重违法犯罪活动的需要。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可以使用警察命令权,武器警械权,技术侦察措施权,交通管制权,紧急征用权,紧急排险权,行政处罚权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明确将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和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作为犯罪行为予以处罚。如《刑法》分则第一章规定。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组织,策划,实施武装叛乱或者武装暴乱的;组织,策划,实施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均构成危害国家安全罪。《刑法》是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的法律依据。国家为了规范和处置各种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不法活动以及群体突发事件。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也是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