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对一起非正常死亡案件法医学鉴定引发的思考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分析,阐述了非正常死亡案件法医学鉴定引发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 非正常死亡 法医学鉴定 证据
一、案例介绍
1.案例基本情况:2004年5月31日早7时许,张某(男性,47岁,农民)因颈椎疼痛服用“土医”安某炮制的药酒1两,10分钟后自感口唇、双上肢麻木、视物不清,后病情逐渐加重,腹痛、呕吐、流涎、四肢酸软、呼吸急促。其亲属拨打“120”急救电话,经抢救45分钟后张某死亡。案发后,公安机关迅速提取了安某浸泡药酒的药方和死者家中炮制的药酒2瓶。药方方剂如下:灵芝10g、人参10g、何首乌10g、木瓜10g、海星1个、制草乌9g、制川乌9g、乌蛇10g。
2.法医学鉴定过程:公安机关于2004年6月2日下午3时对死者张某的尸体进行了检验。尸解见脑膜充血、肺脏广泛淤血、出血,代偿性肺气肿,肾脏淤血、出血,甲床紫绀等窒息的死亡改变。余无异常。提取死者肝、肾、胃等组织(未加酒精固定)留存为检材。2瓶浸泡药物的药酒留存为检材待鉴验。
公安部物证鉴定部门对提取的死者肝、肾、胃等组织(未加酒精固定)和2瓶药酒鉴定后作出结论:2瓶药酒均含有乌头碱和乌头碱的降解物成份。所提取的死者肝、肾、胃等组织(未加酒精固定)送检后,未检出乌头碱成分及毒鼠强、氟乙酰胺鼠药和常见的有机磷农药。
2005年9月,公安机关依据公安部物证鉴定结果和张某死亡前的临床症状做出法医学鉴定,认定张某系乌头碱中毒死亡。
3.诉讼结果。对本案的关键证据张某的死因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死者张某仅表现出乌头碱中毒的症状和体征,但其尸体内未检出乌头碱或乌头碱的降解物,不能排除其他毒物中毒的可能,因此不能认定张某是乌头碱中毒死亡。第二种意见则认为张某有口服乌头药酒的事实,又具有明显的乌头中毒的症状和体征,根据乌头碱的药理和中毒机理足以认定张某系乌头碱中毒死亡。因对关键证据有异议,该案迟迟没有能够作出判决,两种意见此消彼张,致使嫌疑人押了又放,放了又押。直至2006年7月,审判机关认为第二种意见正确,认定安某犯有非法行医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
二、关于乌头碱及其药理
1.关于乌头。乌头是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干燥块根,因其形状如乌鸟之头,故名乌头。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有川乌、草乌之别,产于四川者统称川乌;野生者为草乌,种类也较多,如“雪上一枝嵩”,“铁棒锤”等。因其有温中散寒、止泻、祛寒止痛等作用。在民间多用它来治疗神经痛、风湿病及肌关节劳损等。因其毒性剧烈,必须经加工炮制减毒处理后才能药用。未经减毒处理的乌头植物类在民间常用它制造剑毒用于猎射野兽。“雪上一枝嵩”在一些地区称“磨三转”或“三转半”,即指内服该药时,将生药在浸入酒液中的粗瓷碗底研磨三圈、最多三圈半,超过三圈半就会中毒。乌头碱经加水煎煮分解成毒性低百倍甚至千百的乌头次碱与乌头原碱;煎煮时间越长毒性越底,科学炮制可使其生物碱损失81.3%以上,一般经过煎煮3-4小时生物碱几乎全部被破坏。所以乌头碱必须科学炮制减毒后才可药用。
2.中毒原因。按其死亡性质有以下几种:(1)犯罪分子投毒。黄在金等报道该类案件约占46.6%。(2)自杀。(3)医疗事故或纠纷比较多见。黄在金等报道该类案件约16%豐,该类案件主要因为医生不掌握乌头碱的药性而投药量过大、配伍不当、未科学炮制减毒处理或者因病人体质差耐受量小所至。本案例中张某就是直接服用酒精泡制的原液“一次一两”而导致中毒。(4)意外。有人误将乌头当作“田七”服用治疗颈肩痛中毒。
3.药理及中毒机理。乌头类植物的药性和毒性均由乌头碱(C34H47O11N)所致。乌头碱易溶于酒精和氯仿等有机溶剂,易被碱性药物或尸体腐败水解而破坏。乌头碱经消化道迅速吸收,并经过唾液及肾脏迅速排泻,在体内无积蓄。因此中毒后发病较快,症状维持时间也短,一般经过治疗后,在24小时内心律恢复,症状好转;或因治疗不及时、抢救无效因心律紊乱、呼吸麻痹而死亡。乌头碱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乌头碱能使皮肤粘膜的感觉神经末梢麻痹,知觉丧失,痛觉减退或丧失。口唇、舌、四肢全身麻木、酸软。兴奋迷走神经致使腹疼、腹泻、恶心、呕吐、流涎。乌头碱对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因而临床表现为烦躁不安,心律增快、减慢,继而昏睡或昏迷。较大剂量的乌头碱则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减慢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乌头碱能直接作用于心脏导致心律紊乱而死亡。
4.中毒症状。中毒轻者仅出现口唇、舌、四肢及全身麻木,恶心呕吐、流涎等症状。经对症处理后逐渐恢复健康。中毒重者症状逐渐加重,患者头昏眼花,视物不清,四肢发软,不能站立。并心慌气促、胸闷、心律紊乱。重症患者因呼吸抑制、心律紊乱在1-3小时之内而死亡。尸检时可见心脏内血液不凝固,各器官淤血,粘膜及浆膜面点状出血。其中,口唇、舌、四肢麻木、四肢酸软、呼吸困难是乌头碱中毒特有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