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鹿特丹规则》中控制权制度的制度价值剖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8-22
(三)控制权对运输法与买卖法的有机协调
控制权和中途停运权在某种情形下确实会存在法律适用上的冲突,然而在现实的实践运用中却不见得会那么糟糕,因为,事实上,自CISG生效以来的20多年间,成员国法院适用其第71条(2)的判例只有一个,为什么这个为卖方提供救济的权利却遭到了冷落?
笔者认为,除了采取信用证可降低风险外,更要从该权利本身去探究。根据CISG第71条(2),若卖方在上一款所述的理由明显化以前已将货物发运,他可阻止将货物交给买方,即使买方持有有权获得货物的单据。实践中,卖方也往往会自己保留一份正本单据,这样卖方仍可以阻止承运人在目的港将货物交给买方,而不管买方是否持有有权获得货物的单据,如此看来,该条款就没有必要;而且,如该条款所述的中途停运的概念在各国的法律体系中几乎不存在,美国统一商法典中,规定的是如果卖方签发的是可转让运输单据,而且该单据已经转让给买方,那么卖方会失去中途停运权;在很多大陆法系国家,这项权利就不存在,认为一旦卖方将可转让单据交给买方,那么卖方就无权对承运人做任何指示,除非他保留着所有的正本单据。
《鹿特丹规则》中确立的控制权制度不但避免了上述弊端,而且权利内容也更为广泛,包括发出或变更与货物有关的指示,有限制的提货权和变更收货人的权利。它通过赋予卖方向承运人发出指示的权利,从而有限制地突破了买卖合同中的相对性原则,尤其是在FOB价格条件下,须由买方安排运输,即运输合同中的托运人是买方而不是卖方。当卖方将货物交付运输但被拒付货款时,如果向承运人下达指示以控制货物便不具有合同上的依据,而控制权制度中可以由买方指定卖方为单证托运人,从而获得控制方的地位,和买卖合同法中的相关权利实现统一。
三、结语
《鹿特丹规则》引入控制权,填补了与国际铁路、航空等运输法相比的海上运输法空白,更具制度价值的是,它为运输法和买卖法起到了很好的协调作用,使得国际货物买卖与国际海上货物运输衔接得愈加紧密,将推动国际贸易与运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