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与平衡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留彦 时间:2014-08-22
  这个冲突主要表现在个人利益与个人利益上。在两个公民之间,一个公民的个人信息知情权所要了解的信息正好是另一个公民的隐私权所要保护的信息,此时,就会出现知情权与隐私权之间的冲突。例如夫妻双方中,一方患有传染病,担心对方会离开自己,想隐瞒自己生病的信息,要求医生为其保密。而另一方则认为自己有知情权,需要医生告知对方生病的信息。究竟是隐私权重要还是知情权重要呢?这里仍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矛盾。我国社会急速发展,权利的冲突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对于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协调。
  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的解决
  美国是最先提出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国家,同时美国学者在隐私权与知情权的理论研究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美国学界出版了一系列有关隐私权与知情权的著作,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隐私权与知情权的论文。正是由于对隐私权与知情权的理论研究加快了美国政府的立法与司法实践的发展。美国政府颁布了大量的法律去对隐私权与知情权加以保护和协调。如《犯罪控制法案》(1973年),《家庭教育权和隐私权法案》(1974年),《隐私权保护法案》(1980年),《联邦电讯法》(1996年),《信息自由法》(1966年),《阳光下的政府法》(1976年)等。与之类似,德、法、瑞典、日本等国家也非常重视对公民隐私权与知情权的保护(郁宏军、樊士新,2005)。从1997年戴安娜事件后,英国也逐步加强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加强公民隐私权与知情权的法律保护已成为国际大趋势。
  与此相反,隐私权与知情权的研究与立法在我国起步都较晚,理论研究水平与立法都落后于社会现实。我国法律对公民隐私权和知情权均未进行界定并提出明确概念。从《宪法》(第38-40条),《民法通则》(第101条),《刑法》(第245条、第253条),《民事诉讼法》(第66条、第120条),《刑事诉讼法》(第152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名誉侵权的司法解释中我们可以推导出隐私权的存在。《侵权责任法》首次将隐私权作为一种权利加以保护,但并未对隐私权进行界定。此外,《侵权责任法》只是民法,因此该法只是在民事领域内确立了隐私权的地位。隐私权不仅是私法权利,还是公法权利,甚至是一项宪法权利,因此《侵权责任法》是远远不够的。
  我国法律对知情权的规定则是非常的零散。我们可以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看到一些规定。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隐私保护法》、《新闻法》等关于隐私权与知情权的法律,因此实践中发生的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往往无法可依。法律的缺失是导致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难以协调与处理的根本原因。
  (一)解决的原则
  由于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反映的是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因此解决二者的冲突必须建立协调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原则。
  1.公共利益优先原则。王利明先生于2000年9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人格权与“新闻自由”的冲突是各国法律都面临的一种“价值的冲突”(王进、林波,2001)。人格权与“新闻自由”的冲突就是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的表现。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价值的冲突”。 在知情权与隐私权发生冲突时,应衡量冲突中的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究竟孰轻孰重,一般情况下应优先保护公共利益。 因此,无论是知政权与从政人员隐私权的冲突、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冲突,还是个人信息知情权与普通公民隐私权的冲突都应遵循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关涉公共利益的隐私(如官员的财产信息)往往涉及到多数人的利益,因此,隐私权应当为知情权让步。
  2.保护人格尊严原则。保护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所追求的共同目标。人权的核心内容之一就人格尊严。现代社会是尊重人权,保护人权的社会。除了涉及公共利益以外,人的尊严是不可侵犯的。因此,对于公众知情权的限制就是知情权的行使应当尊重别人的人格尊严。当公众知情权与公众人物隐私权发生冲突时,例如当媒体与影星之间发生冲突时,媒体的报道就可能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例如,2008年发生的“艳照门”事件以后,一些媒体对该事件的过度报道就是一个侵犯影星隐私权的典型例子。事件中明星的行为应受道德上的谴责,但从法律的角度上看,这种信息属于隐私权的范围,应受法律保护。媒体对此类信息进行过度报道侵犯了明星的人格尊严。
  3.满足公众合理兴趣原则。公众对公众人物的关注应在合理的范围内。当媒体新闻权与公众人物隐私权发生冲突时,我们需要引入“公众兴趣"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公众的“公众兴趣”必须是合理的,应知的,而不是为了追求刺激、惊艳的不健康兴趣而去收集所谓“名人隐私”(陆江涛,2003)。公众合理兴趣应根据社会大众所持的一般观念来判断,由此该原则需要在个案中由法官来综合考虑。
  (二)具体措施
  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我国应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来协调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
  1.明确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定义与范围。我国法律最缺的就是对概念的界定。这导致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清楚的问题。《侵权责任法》规定了隐私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但没有界定什么是隐私权、哪些范围是隐私权所要覆盖的。理论界一般认为公民隐私权的客体包括三个方面,即个人信息、个人生活、个人空间。个人信息包括个人资讯,即个人所有的情况及资料。个人活动是一切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
活动,如社会交往、夫妻性生活、婚外恋和婚外性生活等等。而知情权的客体则是那些有关社会政治、有关公共利益、具有公众合理兴趣的事件及情况。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应当被立法机关吸收,用来在立法时明确隐私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2.明确隐私权的限制。在法律对隐私权进行明确界定后,还应当采用列举方式,对隐私权的限制作出规定。一般来说,隐私权的限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官员隐私权的限制。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主持者和管理者,政府官员的个人信息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政府官员的品行、能力、学历、性格健康状况和年龄等个人信息,虽属于私人信息,但却不可避免地对其执行和管理的社会公共事务产生较大的影响。根据公共利益优先原则,这些私人信息就不能作为单纯的个人隐私而受法律保护。例如,我国党政高级官员的家庭财产、个人收入信息、子女情况就涉及社会政治和社会公共利益,故其隐私权应受到限制。
  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问题在我国一度成为理论与实务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黄卉,2009)。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和满足公众合理兴趣的原则,使得公众人物的隐私受双重限制。一方面,如果公众人物所从事的活动与公共利益有关,则其相关信息应为公众所知,其隐私权要受到限制。例如明星组织赈灾的活动,该活动的信息应当向社会公布。公众对之有知情权。此外,明星从社会公众的关注中获得了极大利益,因此公众有权知晓明星所从事的事业及活动有关的个人情况。此时,明星的隐私权同样受到限制。例如某明星没有结婚的信息就不受隐私权的保护。因为这些信息已成为社会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公众基于合理兴趣去对之进行关注,并没有侵犯其隐私权。
  普通公民隐私权的限制。普通公民的隐私例如疾病信息,如果涉及他人利益,则应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公开。例如,前文所举的例子中,夫妻双方中一方患有传染病,应向对方告知该信息。对方知晓信息后,不得加以泄露和宣传。否则构成侵犯他人隐私权。2011年9月发生的成都交警泄露艾滋病感染者张某的疾病信息就是典型的侵犯他人隐私权的例子。由于工作原因,成都某交警拦下了张某的三轮车。张某向交警出示了自己感染艾滋病的告知书,交警看后同意放行。但是当张某回到小区后,在小区居民的提醒下才发现其车尾挡板上被写了八个字:爱(艾)滋患者,请勿靠近。而一路上,车后的字被很多行人看到,这个消息一时间传遍了整个小区。该交警知晓了张某的疾病信息后,向无关的人泄露该信息,侵犯了张某的隐私权。
  结论
  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从实质上讲是价值和利益的冲突。对于我国这样的转型社会而言,价值与利益在许多领域所发生的冲突都极为激烈和频繁。我国社会在某些方面的失序就是因为未能协调好价值与利益的冲突。就本文所关注的问题而言,隐私权与知情权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冲突,解决好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有益于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