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知识扶农”的渠道管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俞振鹏 时间:2014-08-22

  论文摘要 近年来,“知识扶农”在政策引导、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下不断发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然而,大学生“知识扶农”仍然面临一些现实性问题和严峻的挑战,制约其继续前进的步伐。本文在阐述“知识扶农”基本现状的基础上,以农村支教为例分析“知识扶农”过程中存在的渠道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论文关键词 知识扶农 渠道 管理

  “知识扶农”是指大学生运用自身知识、技能,以农业、农村、农民为扶助对象,通过农村支教、法律援助、技术推广、医疗服务、村务管理等方式参加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公益事业在我国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入到社会公益的浪潮之中,积极投身于回馈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各项实践活动。现阶段,“三农”问题仍待解决,新农村建设尚需大股社会力量的加入。在此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大学生“知识扶农”正显示出其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知识扶农”的主要方式

  撰写本文之前,笔者对武汉高校大学生“知识扶农”的现状进行了调研,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实地走访了武汉市10所高校,在其中8所成功发放问卷共320份,实收320份,有效问卷309份。调查结果显示:
  (一)大学生参加“知识扶农”的意愿强烈
  在受访者中有49人表示非常愿意参加“知识扶农”,有148人表示比较愿意,二者共占总数的63.75%;有105人表示参加“知识扶农”的意愿一般,占总数的33.98%;余下的有7人表示不愿意或非常不愿意参加“知识扶农”,占总数的2.27%。可见大学生对参加“知识扶农”有着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意愿。
  (二)大学生实际参加“知识扶农”的比重较小
  在受访者中,共有37人曾参加“知识扶农”活动,占总数的11.97%,占愿意参加“知识扶农”者总数的18.78%。相比于大学生参加“知识扶农”的强烈意愿,实际参加“知识扶农”的大学生较少,所占比重较小。当然,这也说明,大学生参加“知识扶农”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知识扶农”仍有较多的人才资源有待挖掘。
  (三)农村支教成为大学生“知识扶农”最主要的方式
  在参加过“知识扶农”的大学生中,其支农扶农的方式主要集中在农村支教、技术推广、法律援助、村务管理四个方面。其中参加过农村支教的有12人,占实际扶农大学生总数的32.43%,而技术推广、法律援助、村务管理分别占总数的21.62%、13.51%、13.51%。可见,农村支教已成为大学生“知识扶农”最主要的方式。
  基于上述调研成果,在下文的论述中,笔者将以农村支教为例进一步分析论述大学生“知识扶农”的渠道及其管理。

  二、农村支教的渠道分析

  根据活动的组织者不同,大学生农村支教的渠道主要分为政府主导型、社团组织型两种。
  (一)政府主导型
  政府主导型是指政府有关部门或高校团委为推动落后地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善农村教育状况,组织大学生前往支教。如自2003年团中央、教育部等四部委发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湖北省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等8部门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计划、各高校团委组织学生假期支教的活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
  这种类型的支教渠道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性支教行为,其优点主要表现为调控力度大,执行性强。第一,这种形式的支教招募志愿者人数多,规模大,力度强;第二,作为一种政策确定下来,可以保证支教的持续性;第三,对于参加支教大学生,国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第四,政府主导型支教能够为志愿者提供一定程度上相对可靠的保障。当然,这种类型的支教渠道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政策往往难以确保有效的贯彻落实;其次,政府主导型支教的感召力不足,影响度不够,相当多的大学生基本不了解政府组织的支教及其相关政策;最后,因为优惠政策的存在,使得一些大学生支教带有功利色彩,目的是争取政策性优惠,为自己今后的发展铺路。
  (二)社团组织型
  社团组织型是指由学生社团或社会非营利组织发起的组织大学生前往教育落后的农村地区进行支教。如武汉各高校自强社每学期的支教活动、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CTA)的支教活动、美丽中国(Teach For China)每年从中美两国招募优秀青年深入中国教育资源薄弱地区进行为期两年的支教等。
  这种类型的支教渠道是一种民间自发的非政府性支教行为,其优点主要表现在富有激情,充满活力。第一,由于是学生或社会自发组织,所以在支教的内容和支教的形式上显得更为活泼生动;第二,志同道合的大学生组成志愿团队,利于相互鼓励与支持,公益目的性更强;第三,社团组织型支教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更强,更能号召广大学生投身于支教事业;第四,更能够注意到一些细节性问题,利于解决实际性问题。不过,这种类型的支教渠道也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首先,资金问题成为民间自发的支教活动难以克服的瓶颈性问题;其次,相对来说,社团组织型渠道支教的长期性、人员稳定性问题更为明显;再次,社团组织型支教的变故性大,协调性问题成为活动开展过程中又一大难题;最后,其本身纯志愿性、义务性的性质导致其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缺乏一些必要的可靠的保障。

图片内容